趙匡胤左右看了半天,實在找不到辯駁之詞,只得說到:“此事但憑皇上旨意,倘群臣無異議,臣自然也無異議。”

烏乃古舉族來投,很能滿足文臣那種天朝上國的虛榮,自豪就是了,怎麼安置是宰相的事,與他們何干?

武將方面,劉光義在戰場上與烏乃古建立了血與火的情誼,自然是信任他。至於其他武將,雖有擔憂,但出於對柴宗訓的無腦忠誠,只是上奏摺提醒一下之後便不再糾結。

春暖花開積雪融化之時,柴宗訓下旨賜烏乃古國姓郭,名順開,希冀勿吉部眾在中原就此安順,開夷民來投之先河。

這裡又要贅述一句,文中為方便記敘一律按後來的史書寫作柴宗訓,實則應為郭宗訓,大周的國姓為郭。

烏乃古入宮謝恩,柴宗訓按人頭並賜勿吉部眾每人田地五畝,發放種子,農具。勿吉人歡天喜地的往南郡開拔,副首領阿骨阿也前往江南去找劉光義報道。

能夠將族人統一安置,免使受人數眾多的中原人欺負,烏乃古自是感恩不已。

他以郭順開之名領遼東節度使加檢校太尉留在汴梁府邸,此時春暖花開,按日子算遼東的積雪也開始融化,皇恩浩蕩,他怎能不思報效,於是上書一封,倘皇上就此徵遼,勿吉勇士願為先鋒,臣郭順開願為馬前卒,一舉蕩平遼國,解渤海眾生之困。

柴宗訓現在天天蹲在造作局,須得設法加強火炮的機動性。見到奏摺,他批覆郭順開,可與渤海其他部落聯絡,倘願意歸順中原,可派戰船去接。

“皇上,依工匠描述,渤海國土質鬆軟,即便加了鐵輪,也很難讓火炮在境內快速機動。”何輝說到:“以臣之見,還是自幽州出兵,攻佔遼人城池,如此火炮方能發揮最大威力。”

威力是大了,可人都被轟死了,留地有何用?柴宗訓要的是火炮震懾住遼人,先將渤海人全部遷入中原再說。

“皇上,打仗麼,難免死人,再說死的只是遼人,有何可惜?”

“倘遼人如乞乞長海那般,棄城而走呢?火炮機動不便,仍很難追擊遼人。”

按這火炮的重量,鐵輪圈的厚度也不小,加一起隨地一壓,就是一道深深的車轍。

既是火炮無法機動,那便先做銃吧。

柴宗訓說到:“何卿,能否設法將火炮按比例縮小,小至兵士可手抬,下設以木柄,擊發之時兵士手抬木柄瞄準,隨即扣動扳機撞擊火藥,將彈子催發出去?”

“皇上可是又有奇思妙想?”何輝成日研究火炮已有些厭倦,眼下冶煉技術不提高,火炮也很難再有寸進,倘有其他東西可供研究,他自然求之不得。

柴宗訓呼到:“取紙筆來。”

何輝遞上紙筆,柴宗訓畫了一杆土銃和一支步槍的大概模樣。

“喏,此是朕的兩種設想,這種名火銃,此處有一扳機,由機簧與槍管尾部撞針相連。將火藥與彈子塞進槍管,隨後扣動扳機,撞針便會聯動擊發火藥,從而將彈子發射出去。此物雖威力很小,但便於攜帶,更能多設槍管,撞針迴圈擊發,此謂之加特林。”

“下面之物,為步槍,與火銃造型差不多,但比火銃更為方便,可以直接上子彈。此處槍栓拉開,將子彈上進去,隨後扣上槍栓,一樣以撞針激發。”

“子彈分為底火和彈頭,底火被擊發後將彈頭催發出去,留下裝火藥的彈殼。拉開槍栓,將彈殼帶出,換上另一顆子彈,如此迴圈擊發,起到殺傷敵軍之效。”

何輝創造力不足,設計不了什麼東西,但動手能力超強,柴宗訓這麼一描述,他喜到:“皇上,臣知道了,十日之內,臣必將火銃與步槍造出來。”

“好,朕就等著你的好訊息。”

有造火炮的技術,造火銃一點難度也沒有,只是步槍的難度卻要高許多,要麼擊發不了火藥,要麼就是炸膛,試驗幾日,已傷了好幾個差役。

以至於看到何輝要試驗步槍,差役們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弄得他尷尬不已。至於多管的加特林,因為步槍造不出,何輝也無暇顧及。

十日之期一到,柴宗訓便再次來到造作局。

何輝有些難堪:“皇上,臣在駕前打了誑語,只造出了火銃,請皇上治罪。”

柴宗訓知道以現在的冶煉技術造步槍的難度,淡淡到:“卿造出火銃亦算大功一件,何罪之有,還不趕緊前往校場與朕試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