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優勢互補(第1/2頁)
章節報錯
江幾日,杭州城可用個忙字來形丁衙役忙著從咯押渾搬這米糧到官鋪內。而百姓忙著揮撒著銀錢將官鋪內的糧食扛走。個,個都忙的不可開交,特別是在這種炎熱的天氣下進行這種體力勞動,簡直就如同一場酷刑,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今非昔比,糧價漲得那麼厲害。若是再不做好準備,恐怕以後的日子更加難過。
其實城中百姓並不是戶戶都缺糧的,有些人家連來年過冬的糧食都已經儲備有,根本無須再購置米糧。只不過人們都有種從眾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見到人家都去買糧,有種莫名的要迫感,根本不顧自身的實際情況,一概隨著大流走。
官營米糧就那麼幾間店鋪,而且還是限制購買,本來買的人已經夠多了。有的百姓卻不斷迴圈排隊,想多買些糧食回家儲存,這樣一來,就算店鋪內的米糧還沒有耗盡,但卻給人供不喜求的感覺,火爆的場面進而使得百姓越加心急。
還好讓百姓感到欣慰的是,這年頭奸商是很多,但善商也不少,拋開那些米價居高在每鬥兩三百文的商鋪不提,杭州城中,也有十來家糧店價格與官鋪保持一致,有的只高那麼一兩文錢。百姓倒也能接受。
百姓是質樸的,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患難時候,誰是奸商誰是好人立時一目瞭然,心中自有一本帳的百姓。對某些黑心商鋪唾罵不已。而真心讚歎那些良知未泯的商家。
當然,對於那些一心向錢看的商家來說,被罵幾句又不損失什麼,只要利益豐厚,哪怕天天讓人戳背脊、操祖宗八代也沒有關係。
煙雨樓,依山伴湖,清晨時候,陽光明媚,沒有午時那樣毒烈,陣陣絲絲縷縷的清風,不時從山間拂拭而來,給人丹分清涼之餘,也使得清淨碧透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波紋。
三樓一間門窗盡敞的雅間內,身穿淡藍衣袍,臨欄而立的楊承平微笑說道:“許兄,你來得真不是時候,若是提前三四月前來,春暖花開之際。從此望去,山間雲霧迷濛,清風捲動。變幻莫測,人立於此,無,雨卻覺溼意濃郁,如同空山蒙雨撲面而來,那時,煙雨樓才不負煙雨之名。”
“可惜不能一睹楊兄所述美景。”楊承平旁邊的年輕人正是許漢卿。卻見他悠悠站在欄杆旁,雙手負背,含笑嘆息道:“久聞江南江,水秀美天下,如同絕代佳人,有詞雲:水是眼波橫
“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楊承平的聲音適時響起與之附和,搖頭晃腦之間,相視而笑。
千萬和春住。”一首卜運算元誦畢,楊承平嘆道:“楚知縣見識果然不凡,沒來江南之前,便知江南山水之秀在於春。讓人欽佩。
語氣之中流露出恨未能與之相識的意思,可能連楚質也沒有料到,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憑著幾首膾炙人口的詩詞,自己已經不知不覺中名揚天下,成為許多人眼中的偶像。
“楚錢塘赴任已久,近在咫尺,難道楊兄就未曾登門拜訪”許漢卿有些驚訝道。
“許兄何必明知故問,我前不久才從蜀地返回,又逢瑣事纏身,哪有這個時間啊,況且人家身為一縣之尊,每日忙著救民於水火之中,就算我有這個念頭,也不便貿然前去打擾。”楊承平嘆氣說道:“若是耽誤了賑災之事,讓我於心何忍。”
“楊兄高義,卻是小弟疏忽了此點。”許漢卿慚愧說道。
兩個人並不是在惺惺作態,不要以為只有出身貧寒的官員士子才會關心百姓,而世家子弟不解民間疾苦。只懂享樂。
這顯然是對世家子弟的誤解,要知道古代社會千百年來和朝廷統治國家的,從來都是世家大族,作為朝廷的根基支柱,如果只懂得一味的壓迫平民百姓。那激起民憤之後,世家便會與朝廷一起埋葬。
所以真正的世家,特別是千百年不倒的家族,從來不會忽視低層的百姓,反而不時會接濟貧寒百姓,這就是為什麼在五代時期那種戰火紛飛的年代,就算王朝如何更迭不休,但許多家族得以儲存下來的原因。
舟水之間的關係可不僅是皇帝明白而已。所以像章東主那些為了眼前利益。卻棄百姓不顧的做法,這等行徑與趁火打劫沒有任何差別,楊承平當然瞧不上眼,懶得理會,得一時之利。卻失去民心,現在還看不出什麼來,等災情過後,那些店鋪的生意肯定會一落千丈。
按理說以奸商們的聰明才智,應該能想到這點,然而在絕對利益的面前。不是誰都能保持得住清醒的,況且那些人長年生活在杭州,論起眼界,自然不能與楊承平、許漢卿這種經常走南闖北的人相比,就算隱約感覺有些不對,但又被巨大的利益矇蔽了雙眼,失去平常時候的理智,說白了就是利慾薰心,做出這種糊塗事也正常。
過了一會,酒樓夥計敲門而入,奉茶上來,打破了那股有些深重的氣氛。許漢卿輕抿了口清茶,恢復了常態,微笑說道:“此次蜀地之行。想必楊兄定是大有收穫吧。”
楊承平收斂了心神,心念微轉,也知道瞞不過去,況且這麼大塊的蛋糕。自己一個人也吃不下,索性大方承認,哈哈笑道:“許兄訊息果然靈通,此次下江南,想必也是為,,而來吧。”
“那是當然,朝廷大開鹽禁,世人聞風而動,在下也是凡世俗人,自然不敢居於人後,想從中分一杯羹餚,還要請楊兄多多關照才是。”許漢卿笑吟吟說道。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畢竟在一般人的眼中。古代像鹽鐵之類的生意。從來都是由國家掌控、販賣,絕不許私人插手,一旦發現有人私自經營。絕對是殺頭重罪,沒有任何情面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