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私下請求

在這個三四十歲就可自稱為老夫、十四五歲成人的年代,稱呼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為孺子,的確有點侮辱人的性質在內。不過眾人可沒有反駁的意思,反而好奇楊家小子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惹得章東主如此大失風度。

“章東主,那楊承平怎麼了?”有人笑了起來,語氣似乎有些挑撥的意味:“若真是做了目無尊長之事,也不勞您開口,我等決然不會袖手坐視。”

大夥都是人精,知道這人在生意場上與楊承平素有積怨,紛紛哈哈一笑,說了幾句不鹹不淡的客套話,好像是應承了,其實根本沒有表態。

章東主也是久經商場的老狐狸了,怎麼可能不瞭解其中挑撥之意,左耳進、右耳出,權當做沒有聽到,客氣的表示了謝意,淡聲說道:“事情與諸位也有些關係,剛才下人的報信說,楊家小子不理會大夥的協定,私自開鋪賣糧了,而且價格與官鋪一致。”

其實人家根本就沒與他們有什麼協定,章東主這樣說,無非是想激起眾人同仇敵愾的心理罷了。要知道楊承平家大業大,主要經營的雖然不是米糧生意,但其下有好幾間大糧鋪,庫存豐厚,米糧可不那麼容易賣完。而本來按照他們的計劃,是想等官倉米糧耗得差不多的時候,才開門做生意,以達到操控市場價格的目的,如今楊承平突然橫插一腳,對他們的計劃自然有所影響。

“小子果然不識好歹。”

“毛頭小子就是見識淺薄,根本不懂如何做生意,遲早會將家業敗完。”

“”

商人圖利,有人擋住自己發財之路,當然紛紛表示憤慨、譴責,不過只是口中罵得歡,卻沒人說要制訂什麼方案對付楊承平,不是他們不想,主要是顧忌對方的背景,那楊承平出身名門,看姓名就清楚了,正是大名鼎鼎的楊家將子弟。

在後世,提及楊家將,人們會立即聯想到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等等英雄事蹟,然而,這只是民間傳說,並不是歷史上真實的楊家。

當然,傳說固然是杜撰虛構的,但也有些歷史的影子在內,楊家與曹家、高家一樣,也是有名有將門世家,在五代十國時就聞名於世,而將真正楊家發揚光大的就是在抗遼戰役中立下赫赫威名的楊業、楊無敵。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二十歲入仕北漢,後歸附北宋,宋太宗素知楊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之職,鎮守雁門關,有一次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大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軍節節敗退,生擒遼將無數,繳獲很多兵甲戰馬,自此以後遼**隊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也便有了無敵之名。

按照演義的套路,楊業立下大功,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而這人就是大奸臣潘仁美,也就是北宋初期大將潘美的化身,潘美應該覺得很冤,其實人家對宋朝功勞確實超過了楊業,可謂是戰功彪柄,哪裡會嫉妒楊業啊,由此可知古代家其實和現在的也差不多,書裡常有硬傷。

不過楊業確實是被出出賣死的,而那個小人很有可能是王洗,只不過當時潘美是主將,才頂了黑禍,楊業死後,也有兒子繼承家業,其中又以楊延昭最為有名,鎮守邊關二十多年,嘔心瀝血,英勇善戰,澶淵定盟之後,楊延昭又因守邊有功,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屢次獲得升遷。

如今是仁宗時期,雖然說楊延昭已經逝世,而楊家三代人物之中又沒有特別傑出的扛旗人物,可以說官運一代不如一代,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場眾人可沒誰敢小覷楊家,人家在軍中經營多年,人脈關係盤根錯節,且看在同是將門世家的份上,與其他顯赫家族多多少少有些關係,本身又與西北折家世代聯姻,相互扶持,固家勢不顯,而餘威猶在。

況且說句難聽的,軍匪自古是一家,誰知道得罪人了,這些軍漢會不會尋機攜私報復回來,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可沒人敢輕易得罪,所以眾人也是在私底下過過嘴癮,就算楊承平擺明了不識臺舉,他們也無可奈何。

就在這些百姓眼中奸商的幕後老闆在憤憤不平時,州衙之中,一干官員也不平靜,雖然對范仲淹有滿肚子的意見,但也知道上尊下卑的道理,說話也十分的客氣有禮。

“太守,下官覺得,您剛才的決定,是不是有些貿然了。”

“相公之令,下官也贊成,如今的情形,米糧漲價是必然的事情,相公固然是出於好意,但也不用操之過急,就像醫治重病之人,應須一步一步來,斷然不能下猛藥,緊防過猶不及啊。”

這些是比較委婉的勸說,提醒,也有直接表示反對的。

“範公,恕下官直言,您就不該下此命令,如今杭州災旱未消,百姓正逢疾若之際,因以安撫為主,豈能做這等擾亂民心之事。”

“想我杭州數十年來,糧價一直有序,如今驟然攀升,一時之間百姓無法適從,怕民心不穩啊。”

“諸位不必多言,此事老夫自有打算。”相對下屬的群情鼎沸,范仲淹顯得淡定許多,待眾人勸進告一段落,才微笑說道,故意漠視下屬們的質疑。

其實這些官員也清楚,如今杭州城的情形,米糧提價是必然的,誰也無法阻止,之所以報怨紛紛,主要是對范仲淹下令之前,沒和他們打聲招呼而心有不滿,這讓他們有被忽視的感覺。

當然,此外也有不少是真心為民打算的官員,憂心百姓之苦,就在他們想繼續勸說范仲淹之時,一個衙役匆匆忙忙奔了進來,顧不上喘息,急忙行禮叫道:“太守,朝廷急件。”

嗯,范仲淹濃眉微微輕挑了下,本來還想趁著人齊,找各個知縣瞭解下地方災情,現在看來,也只能押後了。

見到范仲淹有正事要處理,官員位也只好紛紛閉口,識趣告退而去,而范仲淹也沒有挽留,只是吩咐各縣知縣彆著急返回轄地,留在驛站等候召見。

出了衙門,有真心為民考慮的官員紛紛搖頭嘆息,準備另找機會勸進范仲淹,而有些心懷鬼胎的官員,表面也是唉聲嘆氣的,其實心裡卻暗自高興不已,甚至有心理齷齪的,忖思著是不是該往朝廷遞個摺子。

人心隔肚皮,楚質雖在其中,但也不可能猜透眾人心思,與幾位同僚拜別之後,就欲上轎返回縣衙,卻不想身後傳來張元善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