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沒有錯,自從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為了增加國家財力,針對鹽政實施改革之後,食鹽買賣就變成了朝廷專利。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歷代冊講敵利都十分重了獲取更多的敵利,紛紛拈法挑,系列改革,加強了對鹽的壟斷。

宋初承唐五代之制,大部分地區的鹽都實行官賣,鹽稅收入在中央財政收入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有可以半天下之賦的勢頭,所以鹽的生產、銷售朝廷控制十分嚴格,銷售也由官府指定毒門區域,越境者視為犯罪,食鹽市場基本由官府壟斷。

然而宋代戰爭頻繁,駐紮在邊境的軍隊急需糧草,這個時候就體現出商人的能力來了,區區的戰火算得了什麼,只要有足夠的利潤,商人可以不顧一切,而朝廷中有的是能臣,也意識到所以由朝廷運糧赴邊的話,耗時費力,未免負擔太大,立時想到了商人。

然而沒有好處的事情,商人基本不會幹的,所以有聰明的官員立即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讓商人運糧給邊軍,然後拿著憑證到京城戶部領取鹽鈔,再用鹽鈔換鹽。這就是所為的鈔鹽制度。

新法實施以後,在一定時期內,確實有效緩解了朝廷的負擔,不過到了仁宗景佑元年西夏李元昊起兵反宋以後,情況有所改變。邊境州軍軍需告急,於是除了軍糧、畜草以外,也急需其他各種雜物,一些猾商貪吏,表裡為奸,運給邊軍的糧草大多數粗劣、潮溼、腐爛不可食用,而且對於一般商人來說。由於鹽鈔易得而價賤,並沒有多大利益可圖,當然不願意再繼續下去。

一方面,百姓在連年用兵,不斷應付各種繁雜的兵、雜役之外,又增加了輦運食鹽的負擔,結果是所得鹽利既薄,無助於解決沿邊州縣的燃眉之急,而又引起百姓的紛擾不安,另一方面,西夏產青白鹽,羌人常用青白鹽入邊境與宋人換取米麥。

青白鹽價廉味美。朝廷雖嚴禁私鹽而無法禁止,所以陝西州軍兵民多食青白鹽,邊境州軍的銷售額日益減少,官府的收入隨之大減,財政危機更加嚴重,凡此種種。說明鈔鹽制度已經不可行了。朝廷之中有見識的官員紛紛上書直諫。改革鹽法勢在必行。

這個時候,有些叫範祥的官員站了出來,這人雖然姓範,但與范仲淹並沒有什麼關係,不過兩人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堅挺的改革派,意識到鹽法之弊,範祥就不停上書提出制置解鹽的具體建議。經過幾番波折,皇帝趙禎終於同意實施。

範祥這次鹽政改革的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罷陝西沿邊入中糧草,嚴禁青白鹽的輸入,這是必然的,然而最讓天下商人看重的是,範祥居然廢除由官府專賣的禁椎法,實行通商法,同時為了擴大銷量,開解鹽入蜀之禁。

要知道在此之前,川蜀地區是不準商人運鹽進入的,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當年宋太祖滅的後蜀之後,棄一段時間縱容將士在成都皿處搶掠,已經讓當地百姓心懷怨恨,到了太宗初期,那時天下未定,為了能夠滅後漢,奪回燕幽之地,朝廷又在那裡設立衙門,壘斷買賣,掠奪當地主要經濟來源的茶葉、絲帛以增國力。

一些地主、大商人也趁機囤積居奇,賤買貴賣,蜀地百姓的日子更加難過,那時宋太宗應該還一門心思的想著建功立業,超過太祖,心思還沒放到治理地方上,川的貪官汙吏橫行,終於激起民變。

後來,民變被鎮壓下去,但宋太宗也滿肚子火,有感川蜀百姓不服王化,自然要加以區別對待。到了現在,趙禎是個仁厚之主,也不會死守著祖宗之法,見有人提出來,也就順勢答應了。

皇帝的心思,商人不想了解,只要知道新鹽法實施對自己有好處就成,誰不知道川蜀之地。天府之國,蜀茶蜀錦聞名天下,特別是那些夷蠻,人傻錢多,居住在只產黃金不產鹽的深山老林裡,隨便拿包鹽去,就可換回同樣重量的真金白銀,說不定還附送幾根手臂粗的百年遼,參作禮物呢。

就算深山老林猛獸虎蟲頻繁出沒危險係數過高,那入川之後,也可以順帶轉道進入大理,將販鹽所得之得買些犀角、香料回到中原地區,轉手就得數倍之利,何樂而不為,計算之後,精明的商人們紛紛行動起來,而許漢卿和楊承平顯然是其中之一。

“許兄客氣了,應該是小弟仰仗你才對楊承平笑道,語氣有幾分真誠,相對遠離中樞已久的楊家來說,許家在京城的關係更加深厚,畢竟新法實施,誰都能噢到利益的味道,但官鹽引卷可不是那麼輕易得到的,有錢人家未必肯給你。

而引卷雖然在戶部領取,但是提取食鹽的地方卻有幾處,宋代鹽類分幾種:池鹽、海鹽、井鹽、岩鹽,就鹽的形狀和製法而論,又可分為顆鹽和末鹽,品質不一。價錢自然不同,而池鹽盛產於西北。海鹽盛產於淮南也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就地利來說,入蜀最佳的選擇當然是在淮南走水路,所以許漢卿才會下江南考察,在各州轉了圈,終於選定杭州為切入點,然而做生意過江龍往往不如地頭蛇熟悉門路,有鹽引未必能拿到好鹽,所以許漢卿當然想找個人來合作。

經過打探之後,目標人選就是楊承平,兩人出身名門。而且也有過數面之緣,對對方都有一定的瞭解,同樣想做食鹽生意,優勢互補,簡直就是天作之合,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兩人說通之後,迅速達成合作意向,敲定合作細節,分工協作,當然沒有忘記至關重要的利潤分配問題。

“許兄吃些虧,讓小弟佔些便宜,二一添作五,如何?”楊承平笑道,這只是客氣話而已,雙方的投入差不多,不存在誰佔大頭問題,所得利潤當然對半分。

許漢卿緩緩搖頭,伸出四個手指,說道:“四成”。

楊承平頓時輕微皺眉起來,當然不會認為許漢卿高風亮節,自願只要四成利潤而已。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