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南貨北運(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華開國皇帝李元昊起兵趕走韃靼,意氣風發,以天下任為皇帝已任。提出大華國策、皇家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將大華國都,定在北方,是為京城。京城就此成為大華政治中心。
大華北方既稱國門,實則就是與草原接壤,常年受遊牧民族滋擾掠奪,戰爭不斷。
再者相對南方,北方地理位置,氣候,水域等條件較差,所以北方經濟比南方遜色不少。
但京城所在,權勢之地。意味著南方的稅收,糧食物質等,必須北上。
南方與北方的主要運輸商路是京杭大運河,大運河北方起點京城,南方起點杭州。途經北直隸、山東、南直隸、浙江等。溝通銜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近兩千公里!
京杭大運河是人類偉大奇蹟,歷經千年,千萬人,數個朝代接力完成。
在大華朝時,大運河趨於完善,是大華的主動脈,大華南北連線的生命線。
每年南方的稅銀,糧食,織造絲織品,御用、官用、民用的綢、緞、紗、羅、布匹、茶葉、瓷器等無數物質經大運河運抵京城。
湖、廣、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運河北上,也運到京城修宮殿、建宗廟。
大華北方也有南方所需,牛,羊,人參,皮革等返運南方。還有棉花種植在北方很普遍,發達的紡織業在南方,所以棉花南運,布匹北上。
但總體而言,北方物質總量不及南方,所以北方空船返回南方居多。
商品物質流動越大、越多的地方往往就是繁華之地。開啟大華地圖,大運河沿線城市,特別是南方的城市,就是大華最富庶繁華的城市。
杭州,蘇州,鎮江,揚州,淮安......
江西不在大運河邊,但地處內陸。百姓休養生息數百年,又與湖廣、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五省交界,絕對算商業調集轉運中心。
所以江西也稱得上富庶。一個地方是否富庶,還有個標準,就是文人數量與質量。江西在這方面,更是完全碾壓其他各省。最牛逼的是,大華某年科舉,取進士470人,江西獨佔110名!而且前七名都是江西人。此記錄,前所未有,後也未有。
整個大華朝,因此有個說法: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有此成績,江西豈不富庶?既然富庶,就有商人來往。
前些日子,江西水患,導致大華各處,甚至海外的瓷器,都出現斷貨,短缺。物以稀為貴,故而瓷器價格在江西以外節節走高。
反之江西自己因為水患造成瓷器積壓,瓷器價格在江西跌跌不休。
江西的瓷器出不去,同時其他貨物也進不來。前段時間,僅有的通行路線只允許運送糧食,藥材等救災物質透過。
所以誰能及時販運貨物到南昌一出一進,誰就能大賺一筆。
如今江西水患基本結束,潮水退卻,官道恢復通行,各處關卡放開管制。
江南各地商人,紛紛開始籌集貨物,調配護衛。
杭州商人朱志遠,眼光獨到,又有極強的執行力。在杭州,是有名的大商人。杭州乃天下豪商巨賈雲集之處,能在此地闖出名聲,殊為不易。朱志遠的經營能力與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這一次,他事先判斷出水患結束時間,又透過信鴿與南昌關係戶保持緊密聯絡,已經提前備好運往南昌的貨物。雖然這樣會造成銀錢積壓,有囤貨風險。但也能先人一步出發,就看你如何取捨。
所以當別人還在配貨備貨時,朱志遠已在做出發前的最後準備事宜。
一般而言,以朱志遠今日之財勢,這種押運貨物不需要他親自出行。他只需要在家運籌帷幄即可。
但近期來自江西的訊息,太過特別,吸引了朱志遠。最初獲悉,江西南昌出現一個大華銀行。這是從未聽說過的行業,隨著大華銀行的訊息接憧而來,朱志遠就坐不住了。這個有眼光的商人,細細一揣摩,越想越心驚!他感覺到銀行裡面蘊藏著一個巨大的,自己甚至不敢去想象的世界!
所以他必須親自去南昌,見識一下這個銀行!看看秦楓到底何等人物!
因此朱志遠必須親自去南昌一趟,家主出行,自然規格不小。
千輛馬車,騾車載貨,提供沿途補給。
三百名全副武裝護衛,其中兩成騎士。
六七百名青壯夥計隨行,沿途貨物轉運,調劑。如遇山賊,這些青壯也能拿起武器,藉助車輛障礙,配合護衛作戰。戰鬥力比烏合之眾的山賊還強兩分。
這種級別的防護,理論上已經是絕對安全了。無限
南昌三家布行會首聯合南下走商,護衛規模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