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麼學校,而且都生源充足,只能說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太多,事實上各個鄉一般都有兩所初中,比如會埠有會埠中學還有渣村中學,澡下有澡下中學還有觀下中學。
到現在這些職高或者高中,都已經不見了,全縣只剩下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職業高中,初中的數量也急劇減少,各個鄉鎮都只有一所,學生人數也大幅度下降,大部分的初中,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常常只有二三十人,甚至更少。
小學數量就更少了,比如我就讀的楓壠小學,早已撤掉,前幾年去看過,長滿荒草,被石巷村人當作了牛欄。留存下來的農村小學,一般只設一、二、三年級,不少村的小學,一個年級只有幾名學生,甚至出現老師比學生多的情況。
快到澡下村的公路旁,有一條小馬路向西通往澡下中學,穿過幾丘田,轉過一個山腳,最先出現的是林場小學,與澡下中學緊鄰,沿著山腳建成了一排。
林場小學的建築風格獨特,只有一幢,上下兩層,分成前後兩面,牆體用的全是麻石,一塊壘起,用了水泥勾縫,別有特色,東側的牆外,一左一右建了兩個階梯上樓。
樓板用木料做成,用材講究,厚重而又堅固,樓下是低年級教室,樓上則有高年級教室、老師辦公室,老師住宿也在樓上。
相比於澡下中學,子弟學校建設,不但用材要好,教室裡面也用了石灰粉牆。教室前的地面和走廊,用水泥鋪就,乾燥而又平坦。窗戶上都安裝了玻璃,而且塊塊完好。
並排過去,一牆之隔,就是澡下中學的初三年級教室,林場小學亂石堆砌成的牆基,與屋簷平齊,形成一道坎,雨水沖刷成一條小水溝,當作了兩個單位的分界線。
澡下中學有六座獨立建築,教學樓和禮堂是樓,其它的都是平房,大致上成東西一線,這與會埠中學風格不同。
初三教室過去,階梯狀的分佈著初二教室,然後是初一教室和女生寢室,建在了一條直線上,相互隔著二三十米,大小和形狀一樣,單排的平房,每幢約八九間教室。
初一教室和女生寢室的正中位置,聳立教學大樓,稍微後座,嵌在山坡上。山坡的前三面堆砌石頭,壘成一個四方平臺,後面砌了圍牆,成為一個院子。
四方平臺上首先是個小花園,中間一條通道,將花園平分成兩個部分,五六級寬大臺階向下,透過水泥走廊連線初一教室的女生寢室,三級臺階當步坎,進入教學大樓大廳。
大廳正中有一條走廊橫貫東西,一座木質的樓梯旋轉通向二樓,有兩米來寬,一旁靠牆,一旁修建扶手,看起來很有年代感,很有些氣勢。
樓梯下襬放著一個木架,頂端方形的櫃子中,鎖著一臺黑白電視,老師們才能坐著收看,學生們是不允許看的,當然也沒有哪個學生敢在這裡看電視。
作為教師的子女,也不讓觀看,後來這裡成為教師宿舍,跟父親在樓上住時,也只是晚自習回來,上樓梯之前偷偷看上幾眼,步子放得特別慢,能多看一眼是一眼。
電視機櫃旁邊,有一條狹窄通道,連著教學大樓狹小的後門,通往後面的院子,院子中似乎有幾顆高大的柑桔樹,被老師家屬當作了菜地,很少去過。
大樓的牆體用青磚壘成,塊塊橫疊,沒有粉刷,別有韻味,不過正面的中間部分,石灰粉刷出一條白色寬頻,用紅漆寫了幾個大字,寫的是什麼不記得了。
內牆全部用了石灰粉刷,有些房間之間,好像用了竹籬笆隔離,上面糊了一層厚厚的泥漿,粉刷了石灰,有些地方泥漿脫落,能見到竹子編制的隔欄。
走廊向東有較狹窄的臺階而下,連線通向禮堂和食堂的水泥路,向西連線通向廁所的水泥路,平臺的臺基在此折轉,一直往前,高約一米,臺基之下就是初一教室。
教學大樓前面的花園綠樹成蔭,兩個部分都有半人高的樹牆圍繞,裡面零星點綴幾顆景觀樹,還有一些花草。通道兩旁緊貼樹牆,用石頭墊起了四條水泥預製板,成為兩排休閒坐椅,坐椅盡頭,寬大臺階之上,長著兩特別粗壯特別高大的水杉。
樹枝類似普通杉樹,葉子卻和松樹一樣是針形,長得比教學大樓還高,成年人都抱不過來,細密紋路豎起排列,斷斷續續直通樹稍,蒼勁中帶著強烈的生命韻律,盛夏枝繁葉茂,寒冬針葉枯落,特別吸引眼球。
教學大樓的正對面,是一個藍球場,水泥柱支起木質藍板和上面的鐵質藍框,水泥澆築成標準場地,可能也是全鄉唯一標準的藍球場,常有鄉**和其它單位人員,到這裡打球。
教室前面長長的一塊空地,都是操場,除了藍球場之外,都是泥土地面,上體育課一般都在藍球場,全校師生做廣播體操,一般都在初一教室前面。
禮堂與食堂一樣,東西方向坐落,高大寬闊空曠,當時已經用作男生寢室,食堂是一排三四間的平房,這裡或許徵用了部分農田,跨過一條水溝就是農田。
食堂後面有小路延伸,通向山坳深處的一個小山村,再往上能達東嶺,這是東嶺到澡下的捷徑。山坳中有一條溪流,水流不水,進入農田,還修建了堤壩。
杉樹林從學校後面向山上延伸,茂密卻不閉塞,林站間伐林木,開闢出一條能通車的寬闊土路,也有數條小徑,在杉樹林中穿行,其中有兩條連著學校,一條在食堂後面,一條在初二、初三年級教室的中間。
這就是澡下中學,教室是主戰場,周圍的田塍,前面的河岸,後面的山林,還有遠處的石橋,山坳的堤壩,都是學習的陣地,哪裡都能見捧著書本的弱小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