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典型的農村婦女,特別勤勞,特別能吃苦。父親在學校工作,家中大小事都是她操持,大到下田種地上山砍柴,小到洗衣做飯縫縫補補。一兩百斤的擔子,從田地、山上挑回家,是常有的事。

母親普通平凡,沒教過我們作業,沒給我們做過玩具,記憶中全是勞碌的身影,要麼挑著擔在路上走,要麼在田地勞作,要麼在山上砍柴,要麼在河邊洗衣服,要麼在灶前做飯,空著手走路幾乎從未有過,偶爾坐下來,手裡也不停地做著針線活。

母親在他們五兄妹排行老大,讀書最多,被送到了本縣的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冶城分校讀書,三年學制,半工半讀,學的是赤腳醫生專業。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簡稱江西共大,它的創辦很有傳奇色彩。全國獨有,僅江西一家,1958年創辦,1980年改制,存在二十多年間,在江西創下開辦一百零八所分校紀錄,培養了二十多萬畢業生。

它是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凝結,其中就包括母親,半工半讀,結下的同學情誼相當深厚,到現在母親他們這一屆的同學,還經常聚會,經常講述肩挑手扛的就讀故事。

歷史懵懂間有著延續,父親二十三歲上大學,我也是二十三歲才考上軍校。而高中三年,就讀的學校就是母親曾經就讀的江西共大冶城分校,只不過我讀書時,已經改稱冶城職業學校。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對後人影響也不小,一次偶然的機會,從一名曾經在冶城職業學校教書十幾年的同事口中,得知了江西共大的興衰存亡,他記得是那麼清楚,如數家珍。

這名同事比我小一歲,是冶城職業學校的職工子女,從縣城二中考上宜春師專,畢業後“哪裡來哪裡去”,又被分配回冶城職業學校教書,用他的話講,他就是共大人,對冶城共大分校有著不可磨滅的感情和記憶。

據他講,1957年幹部上山下鄉熱潮湧動,全國各地建起了墾殖場。比如江西,僅在1957年冬天,江西省委就動員和派遣了5萬幹部上山下鄉,開發山區,建設山區。

在當時,江西一些墾殖場農民文化低、掌握技術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各地辦起了不少技校。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創辦起來的。

1958年5月,從中央下放江西擔任副省長兼農墾廳廳長的汪東興,在北京參加會議時看望偉人,彙報了江西各地墾殖場興辦農林技術學校的情況。

對農村和農民情有獨鍾的偉人很感興趣,對汪東興省長說道,“你回去與邵式平省長商量辦些學校,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好不好?”。

偉人的話,被當成期望和囑託,回到江西,汪東興省長與曾留學蘇聯的邵式平省長商量,談到了***、蔣經國等兩黨精英,共同學習過的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邵省長說,“我看江西也可以辦勞動大學。”

於是1958年6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做出了《關於創辦江西省勞動大學的決定》,辦學的目的是為培養共產主義又紅又專的大批人才,普及科學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設繁榮幸福的共產主義新山區。

1958年8月1日,在南昌市郊梅嶺成立共大總校,在全省遍地開花成立30所共大分校,宣告了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正式成立,副省長汪東興兼共大總校黨委書記,時任省委書記劉俊秀兼共大總校校長。

當時報道共大總校、分校共有學生1.1萬名,其中工農及其子女佔92.7%,被譽為遵循偉人教育思想創辦的新型大學。開設的專業涉及農、林、畜、牧、醫、工業、農機、會計、教師等,各類繁多而又齊全。

分校實行半工半讀制度,幾年時間裡,總校和各個分校開墾出了大批的農場和林場,為學校提供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的基地,也使學校有了辦學經費的來源,同時還為學生自給自足的生產打下基礎。

據1959年1月底不完全統計,共大全省各校辦農場有66個、林場40個、工廠243個,學校經營的耕地面積4.275萬畝,成為培養山區農村建設的基地,解決了辦學經費不足問題,當時統計的結果,半年總收入達427萬餘元。

1961年,共大創辦三週年時,偉人親自提筆,給共大寫了一封賀信,就是著名的《七三○指示》。偉人在信中說:“你們的事業,我是完全贊成的。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不要國家一文錢,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分散在全省各個山頭,少數在平地。這樣的學校確實是很好的。”

偉人的指示,使共大的辦學模式和招生制度開始轉變,從1958年到1961年,共大總校已經開始在全國實行統一招生,高中文化程度的學生可進入共大總校學習。

分校則視實際情況招生,生源主要來自農村,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甚至沒有任何知識文化的文盲也可以進入學習,文盲一般先進入預科班,經過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後,才開始學習具體的專業。

1964年,江西共大的分校達到歷史最高峰,各地開辦的分校達到108所,在高等教育低落的情況下,那一年共大在校生人數有5萬之多,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百所共大分校,除了共大總校和少數幾所分校包分配外,其它分校畢業生都要重新回到農村,這為當時落後地區的農村輸送了大批的人才,很多人成為了農村建設的骨幹力量。

在當時農村群眾普遍文化程度低下,生產技能相當落後的情況下,共大分校的創辦,對山區農村建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江西各地方的農業部、林業部等部門的負責人大多都是從共大畢業。在共大總校,一些共大畢業生畢業後,甚至可以留校任教或分配到地方分校。

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對共大的辦學模式,給予各種關注,朱德元帥曾親自將自己的侄子朱儁書送到共大總校學習,****劉少奇更是充滿熱情的肯定了共大半工半讀,是一種非常切合當時農村實際的辦學模式。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被當作了建設山區的有效模式,國家給了最大的支援,幾乎要什麼給什麼,缺什麼補什麼。

在那個物資奇缺的年代,農村甚至一個大隊只有一臺大型拖拉機,而在分校所屬的農場,插秧機、收割機、播種機,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已經隨處可見。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共大也是一所階級特色鮮明的大學,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進入共大。進入共大必須要有地方**或公社出具的介紹信,出身不好很可能“政審”過不了關,被拒之於門外。

據農大校史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從1958年到1980年,共大畢業的學生有21萬餘人,其中總校畢業生為10563人,分校為202966人。

1980年恢復高考,冶城分校結束歷史使命,劃歸本縣,原址基礎上成立了“奉新縣第三中學”,由大學變成高中。1981年申報職業學校,大約年底或者次年,國家教委批覆成立,名稱就叫“冶城職業學校”。

隨著冶城分校歷史使命結束,原來屬於它的農場、林場,也劃分了出去,只留下極小一部分用於教學。在我們從學校畢業不久之後,屬於學校的工廠也撤除了。

大約本世紀初,學校從冶城遷到了縣城,保留了“冶城職業學校”名稱不變。從此與“勞動”再無關係,與生產也無關係,專心教學,培養學生和技術人才。一般簡稱冶城職校,也常沿襲以前的叫法,簡稱三中。

農場、林場的編制直到現在依然保留著,比如現在的上富鎮,轄區內同時還有個東風墾殖場,還有個大港農場。東風墾殖場屬於本縣,大港農場則屬於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