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庵大門前有兩顆柚子樹,臨近陡坡,長在竹林邊沿。一左一右緊挨在一起,老態龍鍾,青色的樹幹,粗到一人抱不過來,猜不出樹齡到底有多長。

兩顆柚子樹,生長的枝繁葉茂,每到中秋季節,都會掛滿黃橙橙的柚子,煞是好看,只是很難等到柚子成熟,在還是青澀的時候,就被採摘一空。

柚子樹高大蔥翠,一直生機昂然,敘述著庵堂往日的香火興旺,頑強表達著一段輝煌記憶,但這種頑強並不能堅持多久,最後它們身上都掛滿毛蟲,在毛蟲的侵蝕中失去生機,最終凋零枯死,乃至消失一點痕跡都未曾留下。

黃橙橙的柚子,看得多吃得少,記憶中好像沒有吃到過,它們不但被小孩惦記著,還被大人惦記著,農村水果少,通常是還沒等到完全成熟,就已經沒有了。

童年的時候,偶然吃到桃子、李子,會留下核小心埋在土裡,希望它能生根發芽長出果實,但很少能長成,即使長成也結不出像樣的水果。

後來才知道,果樹還要嫁接,不嫁接是長不成的,怪不得農村果樹少,可能就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嫁接,沒有掌握這種技術,才栽種不出果樹。

柚子樹抗病能力非常弱,深青沉積的樹皮和樹葉上,常容易寄生蟲子。樹幹被蟲子蛀咬,會流出乳白色的樹脂,凝固之後變成透明的琥珀,常年積累,層層疊疊,掛滿樹幹。

琥珀晶瑩透亮,非常好看,常常被我們掰下來,當作珍奇欣賞。據父親講,琥珀中常包裹著小昆蟲,為此我們特別尋找,但一次處都沒有發現。

琥珀能起來潤滑作用,農村婦女納鞋底時,將納鞋底的麻線,就著琥珀用力拉過,帶上了琥珀油脂,再將麻線穿透鞋底時,就特別省力。

裁剪布料縫製衣服,會留下許多邊角料,粗布的邊角料,非常適合做鞋底。將邊角料堆在一起,先用米飯粘連,然後再用麻線穿過勒緊,就製成鞋底。

麻線取自貯麻,特別堅韌。貯麻是一種大葉草本植物,高過成年人,杆有拇指粗細,表皮纖維粗壯而又細長。長成之後,砍下捆紮,附近找個有水的溝渠,浸泡一段時間,表皮腐爛之後,一根根纖維就會分散出來。

杆是沒用的留作柴燒,腐爛的表皮剝出,清洗乾淨,就能製作麻線、麻繩。麻線用來納鞋底、縫衣服,麻繩用途就多了,製作農具,打造傢俱,捆綁物品,作為提手,等等等等。

除了了麻繩,還有一種更結實的棕繩,由棕樹上生長的棕絲製成。棕樹是江南非常普遍的一種植物,樹幹之上長著一層層深褐色的絲壯物,比馬的鬃毛還要粗上一些,特別堅韌。

棕絲層層剝下,用特製的工具將一根根絲繞起來,就能製成棕繩,粗壯的棕繩幾頭牛都拉不斷, 牛的韁繩用的就是棕繩。棕繩的用處更大,製作農具田地勞作,處處可見它的身影。

棕樹的葉子生長奇特,從樹幹的棕絲中,長出根粗壯枝條,兩側成齒狀,異常堅韌,枝條的頂端成扇形分出葉片,葉片連在一起,向外伸展,最後分裂成細長條的棕葉。

棕葉柔軟而韌性十足,連著枝條一起採下,依形狀剪成心形,外面包裹粗布,用麻繩縫製成邊,就是一把製作考究的蒲扇,盛夏納涼,驅趕蚊蟲,扇風起火,都要用到蒲扇,山裡人家家戶戶都有。

樹幹上的棕絲,還是製作蓑衣的最佳材料,一般都是直接採集,按順序從上往下,一片片用麻繩縫製起來,做成披風狀,就是一件完好的蓑衣。

斗笠蓑衣,是山裡人雨天野外勞作的標配,就此取材,製作簡便,輕巧而又結實,在塑膠薄膜還未普及之前,沒有任何雨具可以取代它們。

麻繩輕巧,棕繩粗壯,各有用途,成為農家必不可少之物。在那個年代,記憶之中,好像家家戶戶附近都會有幾顆高大的棕樹,都會種上一兩畝麻田,就為了解決生產生活需要。

農村種植麻田,是因為貯麻還可以製作麻袋,物資緊缺,生產力不足的年代,塑膠的蛇皮袋還沒有出現,裝運稻穀或者大米,除了籮筐,就是麻袋。

因此國家還會收購麻絲,用來生產麻袋,我家就種植過貯麻,除了家用之外,應該也向國家售賣過,因為記憶中種植過許多,也種植過好多年。

我家有兩塊琥珀,年歲久遠,不知道父母從哪裡獲得,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年月,不知道納過多少鞋底,一條條麻線拉過之後,上面留下的一條條密密麻麻的深槽。

納製鞋底很是費力,用來做鞋底的粗布不知道墊了多少層,這樣的鞋底因此又叫“千層底”,乃至針都很難穿透,光靠手的力氣還不行,於是農村婦女納鞋底時,常見大拇指上套著個鐵圈,鐵圈上刻意製成的一個個小凹洞,用來頂著針穿過鞋底,因此被農村人稱作“頂針”。

鞋底越厚越舒適,納的麻線越密,就越結實越耐穿,一雙鞋底不知道要縫多少針,要勒多少次,針腳細密,一個個的緊挨著排過去,又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包含多少付出。

農村活計多,因此常見婦女們抓緊點滴時間,大拇指上套著“頂針”,膝蓋上放著特製的針線盤子,一針針的納著鞋底。

除了納鞋底,麻繩還能用來縫製鞋墊,製作原理與鞋底相同,只是比鞋底要薄得多。鞋墊的作用是為保護襪子,因此又被叫成“襪底”。

鞋墊的縫製更講究些,心靈手巧的農家女子,會在上面繡出一個個精美的圖案,這樣的鞋墊,常被未出嫁的少女,當作定情之物送給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