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1/2頁)
章節報錯
山裡人有句俗語,叫“看到嶺跑斷腿”,從一個山村到另一個山村,往往要上幾道坡翻幾道嶺,空曠的山野,常常有走乏的山野村民,扯著嗓子吼叫,山谷迴盪,經久不息。
父親出生平原,母親卻是山裡長大,兩個舅舅成家,兩個姨出嫁,依然生活在山區。據母親講,早先的時候,山民之間會對山歌,只是我從來沒有聽到過。
外公外婆家住會埠左山大隊,一個叫“山嵋嶺”的地方。大姨嫁到了澡下東嶺大隊,就在大隊所在地東嶺。小姨嫁到觀下王坪大隊的上王坪。
三個地方,都在越王山深處,外公家在山南,大婕家在山的東面,小姨家在山北,位置最高,幾乎快要到越山的山頂。相對而言,只有我家地勢最低,位於越山腳下,背靠大山,滿眼都是看不透的山勢延綿。
小時候聽到走親戚是最興奮的,現在也說不清楚為什麼會那麼興奮。可能是偶爾能得到長輩給的點心,解解嘴饞,可能是不用被父母叫來叫去做這做那,能夠無憂無慮的玩耍。
興奮伴隨勞累,山路太遠太長,往往一走就是大半天,有時可能是一整天。記得從四五歲開始,就要獨立走完,即使有父母陪同,還有兩個更小的妹妹要抱要背,我和姐姐已經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山路既是走親訪友之路,也是山民生產勞作之路,走親戚過程中,見識了許多山民的勤勞與智慧。
山裡巨石特別多,也特別大,表面漆黑,鑿開之後,裡面有麻狀斑點,因此山裡人稱作“麻石”。麻石隨處可見,用途也非常廣泛,有專門的手藝人,稱作石匠。
山裡人家,一般都以麻石做牆基,能擋雨水侵蝕。一般都用麻石做成高高的門檻,能防蟲蛇爬入。關牛、豬的圈舍,一般也都是用麻石做成。
家底殷實的人家,就更講究些,門前一般都蹲著兩尊麻石雕成的獅子,或者是其它的瑞獸,用來鎮宅。還有的會製作一些石桌石凳,擺放庭院或者亭臺。
麻石產自深山,平原用得也非常多,除了門宅庭院,集鎮的衚衕巷道,村裡的門前小徑,排水的天井溝渠,都能看到一條條麻石身影。
不管哪裡的深水井,井口都是用麻石鑿成,高出地面一截,大部分是圓形,少部分外面八角里面圓形,個別是八角形甚至是四角形。水井四周一般也是麻石鋪墊,裡高外低,最外側成建成一條水溝,便於排水。
麻石還用來建造牌坊,家族聚居之地的主要路口,一般都會有一座這樣的牌坊,跨越道路,只見門柱,或三或五成一門或三門,彰顯姓氏、記載功德、流傳偉績。
會埠西莊有一座獨特的四方形牌坊,如此形狀全國僅兩座,記述了祖萌的皇恩浩蕩,名字叫濟美牌坊,依潦河邊建設,據說那裡曾經是一處繁忙碼頭,現在牌坊依然還在,當作了名勝古蹟儲存,但碼頭已經消失,四周全是稻田。
寓意消災去禍鎮壓洪水猛獸的寶塔,一般也是麻石建造而成,聳立河岸,非如此難以鎮壓洪水,現在實行“河長制”工程,壩高堤固,洪水再難肆虐成害,寶塔只是作為了遺蹟儲存。
山裡行走,路邊不時會有涼亭,四根柱子一個尖頂,柱子有時是麻石有時是木料,上面架樑成為尖頂,搭建幾根橫木,或者擺上幾塊大石,用來坐下歇腳。
麻石鑿成石板,一塊塊鋪成一級級的臺階,就是山裡常見的石板中,蜿蜒而上,有些不見盡頭,不知道耗費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心血。
石板路連線著山裡與山外,連線著各個山村,綠樹掩映,草木伴隨,淺水鋪墊而過,深溪搭建成石橋。蜿蜒而上,有時陡有時緩,有時寬有時窄。
一般的石板路一般只容一人一轎通行,作為交通要道的石板路,鋪墊的石條更寬大更厚實,山路更加寬闊更加平緩更加堅實,類似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
隨著村村通公路,許多石板路沒有了人行走,缺少養護,時間久了,雜木叢生,已無法通行。
極少數被挖掘出來,與秀美風景一道當作景區開發,被現代人當作遺蹟探尋,當作歷史懷念。更多的從此沉寂,淹沒在雜草叢生之中。
穿行山路,常見溪流,每有山民聚居的村莊,在水流湍急之處,總能見到水磨、水舂、水榨。利用水流衝擊水車,帶動軸承轉動,完成磨、舂、榨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