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聚居庵堂
章節報錯
尼姑庵與越王山上的寶蓮院是一系,解放前香火都很盛,遠近聞名。小小的一座庵堂,擁擁擠擠,容納下了十戶人家,其中包括了四五十個小孩。
那個特殊的年代,提倡“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鼓勵多生多育,農村沒有什麼節育措施,因此每家都有五六個小孩,而且出生的相當密集,一般都是間隔一二歲。
到這個特殊的年代結束,國家開始推行計劃生育,造成獨有的人口出生高峰,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口之多,可能再無法超越,七十年代的同齡人,到哪裡都是一大堆。
尼姑庵是一座四方開建築,典型的明清風格,坐北朝南,正前方是主樓,後面有廂房和龕房,依地勢而建,分成三級,主樓部分最低,中間龕房和大殿其次,大殿後的佛像臺與兩邊的龕房最高。
主樓、龕房、大殿、天井為一體,廂房相對獨立。龕房的外牆加高,與主樓平齊,牆頂龍形起伏,增添厚重外觀**。
主樓後面是四方天井,天井後面是大殿,大殿兩邊對稱排列兩座龕房,一條走廊將龕房與天井隔開,向東通往側門,隔離出前後兩座龕房,向西連線西廂房前的南北向走廊。
一座木質樓梯緊靠東面南側龕房外牆,架在天井之上,下面連線大殿走廊,上面連著一座戲臺,四根柱子樹立,底下是木質樓板,四周是木質欄杆,欄杆漆成深紅色。
西廂房南面與天井平齊,南北走向的走廊連線前後院牆,各有一個小門進出,形成封閉式庭院。走廊前有一條排水溝,連著天井,分開了廂房與龕房。
最後面的佛像臺,後來用黃夯築隔離,當作了大家的廚房,兩邊的龕房前各有一條閉合通道,因為地勢漸高,大殿左右的龕房,門前都有數級臺階。
長條的麻石,一塊塊鋪就走廊和大殿地面,平整而又堅實,天井和水溝也是用麻石砌成,一個長年行走,一個長年雨水浸潤,分成兩種不同顏色,走廊和地面銀白髮亮,水溝內斂暗黃。
十戶人家,一般都是一家一間,實在住不下了,最後來的幾家,在大殿上用竹籬笆或木板,隔離出了幾間房間,用來住宿。後來還來了一戶,單身一人,住到了戲臺上。
結構緊湊,錯落有致,住下了十戶人家,印象中似乎並不太擁擠,角角落落,都曾留下小夥伴們玩耍的身影,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歡笑聲,時刻在裡面飄揚迴盪。
在玩耍之中,剛剛學會蹣跚走路的小妹,曾不小心從戲臺摔落,掉在天井麻石上,休克了很長時間,父母為此嚇得不輕,又推又揉才把妹妹救醒。
據說解放前尼姑閹內還有尼姑,解放後才被遣散。綜合隊成立時,菩薩還完好存在,後來開展破“四舊”運動,被認定是舊社會封建殘留,全部毀於一旦。
和我父親一樣孤身一人前來的,還有一個叫雷必松的,在父親到民辦小學任教之後,接替我父親擔任了生產隊長。據說他破得最積極,那些木料做成的菩薩,全被他劈成了柴燒。
鳳凰山確實是小山丘,甚至可以說是小山包,高不過二三十米,方圓不過四五十米。東南部分是竹林,西北部分是灌木,整齊的將山分成了兩半。
尼姑庵有兩條石板路通向山下,南面一條連線主樓大門,陡峭而蜿蜒,從竹林中穿過。東面一條連線東龕房小門,依竹林與灌木沿山坡而下,相對平坦。
陡直不同,不知道什麼年代建成,不知道走過了多少朝拜的香客,石板已經磨得發亮。南面那條有竹林遮掩,溼氣很重,浸染成黝黑色,還常有苔蘚生長,東面那條烈日直曬泛著金黃。
在我能夠在地上爬的時候,竹林掩映的石板路,開始留下我爬行的身影。
聽父母講,每當他們出去勞作,我就會趁著這條石板路,一個人爬到下去,坐在馬路邊集體倉庫的門坎上。山裡人稱外公為“阿公”,外婆為“阿婆”, 剛剛學會發音,常“阿公阿婆”的自言自語。
等到父母勞作結束,回來時才把我抱回,後來覺得這樣不安全,再出去勞作時,就把我和姐姐鎖在房間裡,等他們回來,房間的床底,常常是屎尿滿地。
綜合隊成立之後,農忙季節,兩條石板路不夠用,在西面沿山坡又開挖了一條土路,沿灌木與竹林分割線而下,沒有石板,黃土中挖出一個個坎,下雨天非常滑無法行走。
後山也有一條土路,在灌木叢裡開闢出來,通往山下的一眼泉水,每天村裡人都會到這裡挑水,用來燒水做飯。也沒鋪墊石板,繞山而成相對平坦,雨天也滑,但再滑也要用水,挑水之人因此常有摔倒,苦不堪言。
這眼泉水,在一塊巨大的麻石下,旁邊交疊幾塊大青石,青石凹凸不平,相當潔淨,就連石逢中也沒有一絲泥土,人們會經常掏洗保持水井衛生,青石因此被掏成深褐色,映得泉水特別清亮。
那塊特別巨大的麻石,傍著山腳聳立,形成一面石崖,長著厚厚的青苔,透出這眼泉水年代久遠。也不知道它澆灌了多少人,哺育了多少代成長。
泉水深近兩米,寬約一米長兩米多,底下的石縫中,經常能見一兩條魚,由村民特地放養,能檢驗水質好壞,也給泉水增添了一絲靈性。
靠近水面有一塊青石凸起,無論冬夏井水只滿到這,不會多也不會少。凸起剛好墊腳,打水時一腳踩在墊腳石上,水桶按進水中裝滿提起,再換一隻腳,將另一隻桶裝滿提起,不落肩就能挑回。
泉水不夠全村人用,挑水就要起得比較早,晚了則要多走一些路,到附近小河挑水。小河是越山上流下的泉水匯聚而成,潔淨而又清澈,完全可以當作飲用水。
盛夏酷暑,田間勞作,山民河邊樹蔭乘涼,一般都是直接飲用溪流中的河水,不見一絲溫度,特別清涼。深秋過後,天氣寒冷,水中卻又能感覺一絲暖和,水面之上能升起霧汽。
山腳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馬路穿過,路面平整,鋪墊沙石,特別堅實,無論晴雨,都很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