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由意志的解讀》

【作者•何永旗】

今天,我們來講《自由意志》;先簡單瞭解一下,它的定義:

自由意志(英語:Free will)無一個為各方所認可的定義統一的認識。哲學界,對自由意志的定義,並不統一;而日常人們所講的“自由意志”,又不同於司法界和心理學界所理解,的“自由意志”。在最廣義的層面,自由意志就是:人們依照其擁有的條件,去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注意:上面是對“自由意志”的一個簡介,意思是說:“它沒有一個,被各界所統一的認識”。

就是說:自由意志,在不同學界之間的認識是不同的。它有時候接近,但不統一;廣義就是普遍的意思,它包含了,大多數人的態度。

就是說:在大眾的觀念中,人們也接受人有自由意志,的這個說法;只是對於它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不同。

比方:A說自由意志是小貓,B說自由意志是小狗,C說自由意志是小魚,D則說,自由意志是小鴨;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但是誰說的對呢??其實答案是——都對。

因為,它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每個人。可以按著自己的學識,和認知去理解它,這個沒有高低之分。

你可以認為,對方是錯的,但對於那個“他”來說,卻是對的。

總的來說:自由意志,受著各人的學識和認知,包括智慧高低的影響。就是因為知識面,和認知面的不同;所以每個人對自由意志的解讀,就出現了不同。

假如,你是學哲學的;那你對自由意志的認識,就會比較深刻!從而它,對你的啟發,也就會更大。相反,一般人對它的認識,要淺一些;從而得到的,就會少一點!各有優劣,一般人不會去用它。

關鍵是那個“點”,比方做研究、做學問、寫文章等等,你掌握了那個點,那文章的脈絡,就會很清晰!不會是雜亂無章的。

這就是說:哲學家,對自由意志認識的深一點,那他從它裡面得到的啟發,就會大一點。從而,哲學家,會去運用自由意志。

有一種,中間觀點“認為過去會限制,但不會決定”;個人的選擇,是眾多結果中的其中一種,雖然被過去影響,但不由過去決定。即便行動者,是自由在各種選擇中、行使意志,行動者仍然不是其行動唯一的起因。因為,沒有人能做不可能的動作,例如揮動手臂來飛行。

“自由意志”應用在精神層面,這個觀點提倡:“一個人,可以選他可以想到的選項;但不能選擇,從未進入他腦海的選項”。從這個觀點來看,現在“做”的選擇,可能會開啟、決定、或侷限未來的選擇。

透過上段簡介,讓我們認識到了“自由意志”,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深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這遠比詭辯,要深多了。詭辯是:祖父悖論,白馬非馬,是我非我等等,自由意志比這些,要深很多……

我需要解釋一下《是我非我》,因為這是我提出的;

“是我非我”;在是我,與非我之間,存在著一種迷茫!你說是我?那麼那些我不願意的,就不是我。因為既然是我,為何會有另外的一個聲音,阻止了我?那麼,那就不是我。

比如:在我想要做善事的時候,心中有一個隱隱的律,它隱形的,抵擋著要做善事的我。

就是說有一個隱形的阻力,它無形的,阻止著願意的我;那麼,就是非我。只有一個我,為何在我的裡面,會有兩種聲音?哪個才是我?

我願意的善,沒做;我所不願意的惡,卻做了。究竟,哪個才是我……

——很幽默!

自由意志,與人密切相關;

嗯,自由意志這個課題,是哲學家的專長!哲學家就喜歡研究這些事。比如人從哪裡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死後到哪裡去?——人有靈魂是?——靈魂,是什麼??——等等,哲學家,就喜歡研究這些事兒,這些事也與人密切相關。

還有一點,哲學家有一種,無以言表的執著。就是說“他們要是不把這些事弄明白,他自己都覺得活著,都沒意思。”

等於說這些事,對哲學家,產生了一種像是魔力;不弄清楚這些事,他們飯都吃不香,覺也睡不著。

其實這是互相的,哲學家無以言表的那種執著,迫使他、必須弄明白。

下面我們再來看巴魯克·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是怎麼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