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項羽《垓下之困》/何永旗(第1/4頁)
章節報錯
《西楚霸王•垓下之困》解讀/何永旗
楚霸王·項羽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將士一起去兮,不復還。我欲去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原文: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楚霸王的哀嘆!他懷念跟隨自己的,八千子弟兵……
此時霸王手下將領,不足百人;面對韓信的十面埋伏,已經是岌岌可危。項羽所深愛的女人,虞姬!和坐騎烏騅馬,是項羽捨不得的。
虞姬對項羽的愛,很深切!她不忍心看著項羽,為自己的去處而左右為難。最終,虞姬選擇了拔劍自刎,她想透過自刎,來了斷霸王的後顧之憂。
虞姬知道,項羽此時…正在為她的歸宿為難!她不想成為,項羽的負擔。最終……她自刎了,她了結了夫君的後顧之憂……
其實項羽,確實放不下虞姬。
我覺得虞姬,非常了不起!她能為霸王,甘願去死。這也說明,項羽與虞姬的愛情,非常真誠!
項羽與一般人不同,他的性格,特別重“義”。垓下之困,確實把項羽,夾在了兩難之間……
從性格上來說,項羽的性格,有幾個突出點;第一,他重“義”;第二,他豪爽!項羽不喜歡計較,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第三,項羽重情!第四,項羽勇猛!總體來說:項羽的自身特質,都非常好,真的是無可挑剔。
他是一位落寞貴族,武藝跟魄力,都很強!豪爽又重義,在項羽一定是心中,一定有正義。
不過……項羽,不太注重小節,他能做好統帥,但作不好皇帝。項羽最好的處境,是作一位“王”;他的秉性,不適合當皇帝。項羽是位孝子,他跟叔父項梁的關係,很融洽!項梁說是項羽的叔父,但在項羽的心中,他視項梁,為父親加師傅。
這怎麼說呢?一方面,項梁確實是項羽的叔父,這沒錯!但是項羽是孤兒,由叔父養大。
項羽,和項梁的關係,很微妙!從項梁的角度講,項羽是他的侄子。但是從項羽的角度講呢?他視項梁為父親。
注意!項羽,對叔父特別尊敬,這份尊敬,就是對父母的那種“孝道”。雖然項羽稱項梁,為“叔父”;但這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內在感情,項羽把項梁當作“父親”。
這裡,有一個特殊情況,古人跟現代人不一樣;現代人,在長輩稱呼上,沒有古人嚴謹。雖然口頭上稱“伯伯”,但內在感情,沒有古人深刻。
古人,是講“孝道”的;尤其在長幼輩分上,很重視!不孝就是不仁,不仁你就立不了名。古人對“孝”特別注重。
父母過世,守孝三年(不遠出),這裡指明——古人“重孝”。
現在,再來看項羽和叔父的關係,前面已經說了,項羽是個孤兒,自幼父母雙亡!他由叔父項梁扶養成人。再一個,項羽的家族在楚國,是貴族!只不過秦滅六國以後,這些貴族,都落寞了。跟平頭百姓,沒啥區別;只是名分上,還保留著貴族身份。實質生活呢,跟一般人沒有多大分別;所以,項羽是落寞貴族……
項梁,很厲害!我覺得項梁,應該是謀士。項家是出過將軍的,祖上在楚國,還是很有威望!項梁是謀士,他懂謀略,對項羽也是重點栽培。
但是…項羽不喜歡學謀略,項梁給項羽講兵法,講謀略;項羽就是學不進去,他不愛這些。
這樣看來,項羽跟叔父的性格,是完全是不同的。項梁重謀略,在項梁的眼中,實力大小不重要,關鍵你要學會謀略佈局。因為謀略和佈局,可以拆解實力;項梁是智慧型的謀士,他的特點在“智”,以“智”取勝。
但是呢,項羽的性格,完全就不是智慧型的,他豪放、重義、不拘小節,重情等等,項羽的性格與“智”就不沾邊。
項羽從項梁那裡,能學到排兵佈陣,這就已經到頭了。
後來項羽攻城奪寨的成功,這離不開項梁的栽培。雖然,項羽對謀略不感興趣,但是排兵佈陣,他還是從叔父那裡,學到了一些。這對後來項羽的領兵佈陣,很有幫助!
項羽打的最著名一仗,就是“背水一戰”。他採用的策略是破釜沉舟,這一仗打出了名氣,雜牌軍打贏了秦10萬精銳。這一下就把項羽的名氣,給打出來了!項羽起家從西楚,帶了8000子弟,就這樣一路打到底,直打到咸陽城(大秦國都)。不得不說,項羽領兵,還是很厲害的!幾乎沒有項羽的對手。
他的名氣也很響亮!項羽打的有些城池,就不用他打,他到城門下、守城將士有些人,就主動投誠了。不過項羽的脾氣,也確實不好!一意孤行,別人的話,他不善於聽取。全憑自己的喜好行事,這樣給他也樹立了不少敵人。
其中就包括,已經跟他聯合的部下,起來反叛他。沒辦法,合不來,只能分家!這樣看來,項羽的隊伍,其實也不算多。項羽屬於中等,偏上的實力,但是本人作戰能力強。項羽能用中等的實力,打出上等的成效出來。
可惜,項梁死的早;項羽最後,也沒人能給他出謀獻策了。別驚訝!我知道項羽身邊,還有個謀士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