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申辯篇•解讀下》/何永旗

【解讀•何永旗】

(下半場——開庭)

在這裡我發現了一個問題,蘇格拉底不但愛真理、愛智慧、他的語言天賦,也極高。現在,我還要給他加了一個名號,他的求知慾也很高!

蘇格拉底是哲學大師,更是語言技巧的大師。

他的學問成熟以後,就沒人能超越了!在這裡,我們還發現,他是孤獨的一個人。

那麼蘇格拉底的學問,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覺得,蘇格拉底的智慧大部分,都是從他對知識的反思,得來。知識也有糟粕,精煉了以後,知識就提煉成華了——智慧。這樣看來,蘇格拉底是一個逆向思維的人。

注意!思想的高度,決定了成功的高度,蘇格拉底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

為此,他也為真理付上了代價!

這裡有個問題:真理,重要嗎??

真理值不值得你為它付出一切??

蘇格拉底說:我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思考;追求真理,是我人生的目標。

按照哲學的定義,它是索菲亞(愛智慧,愛真理);這是“哲學”的含義,熱愛思考與反思的人,就是智者。還是那個問題;真理重要嗎???

這體現了“你看重的是什麼”,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

現在,對上段蘇格拉底的陳述,做個點評;他說:“我發現,那些被認為最有智慧的人,實際上他們是最愚蠢的;那些名氣不大,默默無聞的人,反而比他們聰明”。

這裡體現了一點,智慧不是拿來炫耀的。智慧是幫助你探尋真理,不是讓你賣弄聰明。還要指明一點,蘇格拉底的討教方式,是這個“揭醜式”求知過程,這樣就會得罪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上流名人。

蘇格拉底說:我不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雖然他們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但是,我想說——我不是。

蘇格拉底接著說道:為了證明“我”不是雅典最聰明的人,我在想:“假如在雅典有一個人,能駁倒我;那就證明,蘇格拉底不是最聰明的人”。

於是,蘇格拉底的“討教”旅程…開始了!他不為此乏倦,因為這是一個“證明的過程”。證明什麼??——證明,蘇格拉底在雅典,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可是……經過蘇格拉底的“討教”以後,他有一個答案,說“那些通常被認為最有智慧的人,經過我的辯論以後,我發現,他們不比我聰明”。

蘇格拉底在證明一個“論點”,“我不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為了證明這一點,蘇格拉底不斷的去向雅典“被認為智慧最高的人去討教問題”,蘇格拉底向這些人去請教。結果,辯來辯去,都是蘇格拉底辯贏了他們。這些被蘇格拉底駁倒的人,就開始懷恨蘇格拉底……

注意:這是蘇格拉底經過“討教”以後,所得出的這個結論。這也反應出了他思想與智慧的高度!這是蘇格拉底的知識濃縮後的結果。

首先、蘇格拉底求知慾很強,這個強它有個概念;比方:A先生看見了一本書,非常想據為己有;但是,別人又不給他。此時A先生情感波動會怎樣?他吃飯如同嚼臘,輾轉反側睡不著,像丟了魂兒一樣。如果他得不到那本書呀,A先生都覺得,活著都沒意思。這…就是,蘇格拉底對真理的渴望。

(哲學索菲亞,翻譯過來就是:愛智慧,愛真理)

蘇格拉底是泰斗極哲學大師,哲學不就是愛智慧嗎?他就開始思想人生,人從哪裡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死後到哪裡去?——靈魂是什麼??——你看,蘇格拉底就開始思考這問題來了。

可以說他費盡腦汁,苦思不得其解;用了很長時間,蘇格拉底才算想通。這些問題困擾了他很長時間,蘇格拉底臨死前,在羈押的那段時間,和朋友討論的,還是這些事。

蘇格拉底被處死前,羈押過一段時間;羈押期間他和友人進行了討論,都記錄在他的學生柏拉圖《斐多篇》中。

柏拉圖《的斐多篇》,是蘇格拉底被處決後才寫的;而《申辯篇》,是蘇格拉底在法庭為自己辯護。柏拉圖當時也在庭審現場,只不過他沒有說話。

(蘇格拉底在法庭,最後提到了柏拉圖的名字)

像蘇格拉底思考的這些問題,都是有關信仰與人生的,也是蘇格拉底所看重的。比如:人從哪裡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活著?靈魂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是蘇格拉底思考的方向,他看重這些。他要是不把疑問想明白,蘇格拉底都覺得白活了!最後他也沒有找到答案,但是他選擇了“相信”。

在庭審結束宣判完畢,蘇格拉底對庭上的雅典人說:我去死,你們活著!我們所選擇的道路,誰更好呢?——只有…神知道。

這些問題困,擾了蘇格拉底很長時間!

以上的幾個疑問,不是人們加給蘇格拉底的,而是蘇格拉底的學問,促使他、必須把那些疑問想明白。否則,他會抑鬱而死。哲學精神就是不斷的鑽研,不斷的思考!直到把這個疑問想明白。否則,他會不斷的思考下去,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這都是哲學家的,思想理念所決定的;在哲學家身上,有一種無以名狀的執著。這份“執著”,促使他們必須把遇到的難題,給解釋清楚!否則他會有失落感。

疑問對一般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對哲學家,卻是致命。假如他不把這個謎團解開,那他始終會有一種失落感,這是揮之不去的。

無法解釋的現象和謎團,都是哲學家的最愛,如果沒有值得去思考的難題?——那哲學家,就失去了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