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申辯篇•解讀上》/何永旗(第1/6頁)
章節報錯
《蘇格拉底•申辯篇113庭審局勢》
【解讀•何永旗】
大家好!今天開始分享蘇格拉底《申辯篇》的總結。同時也希望讀者們,透過對這兩篇的解讀閱讀,能對哲學泰斗“蘇格拉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讀蘇格拉底的《申辯篇》,主要還是為了解他的思想和語言技巧!在他的言談中,能看到這個人的思維是什麼樣的,這非常寶貴!
蘇格拉底沒有出過書,有關他的言談,都是由他的跟隨者(學生),柏拉圖所收集整理;其中重要的篇幅,就那麼幾篇。
《申辯篇》記錄了,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答辯,這是蘇格拉底本人親口的申辯。
透過《申辯篇》的閱讀,能清晰瞭解蘇格拉底的思維模式,以及與他有關的事蹟。比如他做了什麼?怎麼惹上官司的?? 還有蘇格拉底最後怎麼樣了?這些問題,我們都會逐一解答。
不過,讀者們需要有耐心!
柏拉圖的《裴多篇》記錄了蘇格拉底在羈押期間,與友人在獄中最後交談的內容。《裴多篇》的作者是柏拉圖,最後的處死蘇格拉底時,他並不在場。
柏拉圖是在蘇格拉底死後,訪談了那些在獄中,拜訪過蘇格拉底的人,這就是《裴多篇》所記載的內容。
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說是《蘇格拉底申辯篇》呢?答案是: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答辯,最後由他的學生柏拉圖整理;記錄的內容,都是蘇格拉底本人的口述答辯,那這篇文章就屬於蘇格拉底了。柏拉圖只是代替老師,把他的話,記錄下來。這不屬於柏拉圖的思想,所以作品署名上,是蘇格拉底的答辯。
(庭審開局)
透過上段陳述,能看出蘇格拉底的明智之處,首先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對他的控詞上。然後,有個感覺說“那不是我”;注意!這個“那不是我”是條主線,它會一路貫穿到底。
接著,蘇格拉底把原告對他的指控,定義為是對他的“汙衊”。
此時聽審席的觀眾,是聽眾;他們沒有幫助蘇格拉底的義務。聽審席,只是辨別原和被告辯詞的對錯,誰說的話有說服力?那樣庭審席就會支援誰。
注意!最終判決,要等到申辯結束,最後的法庭判決,是根據最後的得票宣判的。票數多者勝訴。
這場庭辯與事實的關係不大,主要還是看答辯雙方誰的口才好。誰的口才好,就能贏得法庭聽眾席的支援率和投票,票數過三分之二就是贏家。
蘇格拉底的辯詞和對話,都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不過這跟庭審關係不大。原告和被告,雙方所講的都是事實,所講的事實都有依據。既然都有依據,那就要看誰的口才好了。誰的演講口才好,能打動法官和聽審席的觀眾,那他就能贏得投票和支援率。庭審限時以內,支援率過三分之二,就算贏。
注意:表面看,這是一場對蘇格拉底的審判,準確的說:這是一場智慧與語言技巧的較量。
這場官司的起因,是由原告對蘇格拉底的指控引發,蘇格拉底作為“被告”,出庭在為自己辯護。記住!這是一場口才與語言技巧的較量,也是整部《申辯篇》的重要價值所在。
申辯篇,展現了蘇格拉底的語言技巧,和答辯智慧。從對話與答辯中,又能看出他的思維模式,所以申辯篇的價值非常寶貴。因為它,記錄了蘇格拉底的言談及思想。
如果形象的比喻一下,就相當於老子的《道德經》,《申辯篇》的價值非常寶貴!因為蘇格拉底的“理性邏輯思維”,影響了整個希臘文化,後來又影響了整個西方哲學(歐美,包括東歐)。
理性邏輯思維,它只是一個思維框架而已,這個框架支撐了“學術的脈絡以及方向”。主心不變,沿著“理性邏輯思維”這根線,知識上一路向上探索;永無止境的一路向上。
因為哲學的目標就是追求真理,最高理!從精神上來說,它的學術追求,是一路向上探索的,沒有頂點。
學術追求可以百花齊放,但是…思維方式是根主線,否則你連怎麼探索都不知道了。總不能空想吧??——空想脫離了“理”,那根本就沒辦法實現“夢想”。
理性邏輯思維很重要,它把夢想串聯起來,夢想有有了脈絡跟路徑,這樣就能夠實現了。
繼續:原告與被告,既然雙方都有依據,那就看誰更有說服力。誰的演講口才好,就能贏得法官和聽眾席的支援,為此他就能贏得這場官司的勝訴。
蘇格拉底此時在為自己辯護,辯贏了無罪釋放;辯輸了會被處死。蘇格拉底的輸,就意味著死!所以,他必須竭力的為自己去申辯。贏得了法官和聽眾席的支援,只有投票過了三分之二,他才能贏得這場審判。否則他將會被判有罪。
他是哲學泰斗極,他的學生也很顯赫;《申辯篇》最大財富,就是蘇格拉底的語言技巧和思維方式,包括他對庭審局勢的把握。
在申辯篇中,有很多亮點是隱藏起來的。你不分析劇情,就根本看不出它的亮點在哪。
我看到的是:蘇格拉底對語言技巧的運用,是最高超的。這場對蘇格拉底的庭審程序,局勢就像心電圖的曲線。它忽高忽低,時而被告佔主動,時而原告佔主動,局勢始終在不停的轉換。
原告是一群指控蘇格拉底的人,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蘇格拉底必須死。
被告就是蘇格拉底本人了,他面對的局面很複雜。庭審,如果是公平公正進行,那倒還好!關鍵是雅典人對他是否帶著仇恨。假如憤怒的雅典人,本身就恨蘇格拉底?——那他辯的再好,也等於零。
法官和聽審席都是雅典人,蘇格拉底也是雅典人;人家不投你的票,最後也得輸。關鍵還是要看,雅典人對蘇格拉底是什麼態度,他們仇恨蘇格拉底嗎?這個很關鍵。
注意!原告和被告、都有一張牌,那就是“一張嘴”。
這張牌,看你透過嘴,怎麼打出去!整個申辯程序,就是語言技巧和智慧的較量!
看誰的演說,更能打動法官和聽眾席的心,從而他就贏得了支援率和投票。原告和被告雙方,只要贏得三分之二的支援率,就能勝訴。
如果這場庭審是一場戰爭,那麼兩邊的武器就是一張嘴的較量。
你的演講口才,是否能帶動法官和聽眾席,這是生死的關鍵。當然、蘇格拉底只有“一張嘴”,他所面對的,是“一群嘴”。
這個倒沒關係,這本來就是一場“口才與智慧”的較量,只不過是透過“嘴”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