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說:即使那些人,對蘇格拉底的指控是真的,只要蘇格拉底“辯”的好,那他就能獲勝。蘇格拉底的任務是,“駁倒原告對他的控詞”,這樣他就贏了。

不過,蘇格拉底想贏得申辯也很難,原告對他的指控內容,也很尖銳。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駁倒的。

再一個,雅典人對蘇格拉底太熟悉了!這對蘇格拉底的辯詞的,要求就更高了。蘇格拉底拿不出有力的辯詞,那他就很難贏得法官,和聽審席給他投票。

蘇格拉底很聰明,把原告對他的指控,首先進行全盤否定,說:“那不是我”。

不管對方說的是真是假,蘇格拉底都採取一路否定的態度。然後再轉過來,指責那些控訴他的人,這是蘇格拉底庭辯的一個策略。

注意:“那不是我”,是蘇格拉底庭辯的核心與主軸,他守的也就是這條主線。

前面開頭,只是蘇格拉底的一個陳述!原告控訴蘇格拉底的內容,他肯定已經聽過了。蘇格拉底,很巧妙的把辨別的物件,交給聽審席和法官,讓他們去評判原告的指控是否合理。

這招很巧妙,本來聽眾席和法官,只是從雙方辨詞中辯別、誰說的有理,誰的說法能站住腳。從而法官和陪審團才,行使支援或反對權。根據得票數,最終聽審席和法官會進行舉手表,然後決定是否要定罪。可是蘇格拉底呢?他把指控的內容,先請法庭在坐人員評判一下,看看原告的指控有沒有說服力。假如原告的指控站不住腳??——那這場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就沒有必要再進行了。

在這裡,主要還是看控訴雙方,誰能說服更多聽眾、來支援他的觀點,這是成敗的關鍵!拉選票,很重要。

不過這是在庭審,要靠你的口才和演講能力,來為自己贏得選票,關鍵還是“口才”。

第一,蘇格拉底和他對手的,演講能力,決定著勝敗的關鍵?等於說:誰的口才好,誰能贏得支援率,誰就是贏家。

不過這裡還有點兒複雜,比方:雅典人對蘇格拉底,是否懷有仇恨??假如雅典人本身就恨蘇格拉底,那他即使口才再好,都要被定罪。

庭審跟辯論不一樣,辯論是評判員對答辯雙方進行打分,然後點評優劣點。庭審是看的支援率(此處,只針對蘇格拉底申辯篇而言)。

蘇格拉底在陳述中,始終把原告對他的指控,定義為“那不是我”;然後,反過來,蘇格拉底再指責那些控訴他的人。最後,蘇格拉底把裁判權,扔給聽眾席和法官。

蘇格拉底對所有人說:你們對原告、對我的指控,有何感想??

其實蘇格拉底,也不指望他們能回答,他只是給陪審團和法官拋了一個疑問,讓他們去點評!

這樣做,一方面能贏得一定的支援率;另一方面,還能讓法官和聽審席,對原告形成新的認識!這對蘇格拉底是有利的。蘇票54vs46票,領先。

(第二局)

前面已經說了,這場審判,是看誰更有口才。誰能說服法官和聽眾席的心,誰就能贏得更多支援率和投票。口才,決定了成敗(除非雅典人仇恨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不光口才好,智慧也很高!他善於思考,喜歡求知;關鍵是他愛真理,不停的在探索未知。

對蘇格拉底來說:求真、求知,是他思想的最高追求,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

蘇格拉底的一生,只思考幾個問題;這些問題,還與神學相關。比如:人從哪裡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死後到哪裡去??——靈魂是什麼??——他的一生,除了求學期,都是這樣度過的。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反思,這使蘇格拉底的知識,凝結成了一個“點”,那就是“智慧”。

蘇格拉底對求真求知的渴慕,非常執著,十頭牛也拉不回來。

可以說:思考與反思,就是蘇格拉底生命的意義。

在《裴多篇》中,蘇格拉底討論的,還是這些問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死後到哪裡去??——人有靈魂嗎??——靈魂是什麼?——蘇格拉底臨死前,還與朋友討論這些。

記住,《裴多篇》,是蘇格拉底被處決以前,在羈押期間與友人的談話。這說明:蘇格拉底臨死,還在思考這些問題。

他是哲學泰斗,他的思想,引領著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理念;我非常敬重蘇格拉底,他不愧是哲學界的泰斗。

蘇格拉底的追隨者(學生),影響力也很大。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人非常顯赫,從這裡也能間接的看到蘇格拉底的影響。

如果有時間,我希望把《理想國》也解讀一遍,這就要看時間允不允許了。

最近在解讀鬼谷子《捭闔篇》,讀的人也不多……

蘇格拉底始終把對手的控訴,定義為“謊言”,他說:原告對我的控詞,我反對;因為,“那不是我”。

接下來,蘇格拉底提了一個事實,說:在他們這些謊言中,最讓我吃驚的;是“我是說他們、告訴你們,要小心謹慎,不要被我的花言巧語給欺騙了”。

上面這句話,其實沒反應出來什麼,蘇格拉底拿這句,指責對手的不是,目的是為自己拉選票。

這句話,另外還反應了一些問題;原告,確實認為蘇格拉底的口才很厲害!所以原告給法官和聽審席,提了個醒。

什麼呢??——不要被蘇格拉底的語言給騙了,他能把黑的說成白的,你們要仔細聽他“答辯”。

這也表明:蘇格拉底在當時的雅典,已經是“舌辯群雄了”。我們知道他是哲學大師;但你不知道,他在當時的雅典,口才已經很厲害!

蘇格拉底指責那些控訴他的那人,說他們的做法無恥!就是那句:“你們要小心蘇格拉底,他能把白的能說成黑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蘇格拉底確實有這個能力。蘇56vs44票

(第三局)

在這裡,蘇格拉底把他的口才,定義為“那是我的缺陷”。他的口才已經很高了,他卻說No,這反而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每當,我一開口展現我的“缺陷”時,原告他們,就必定有所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