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明月幾時有》/何永旗(第1/3頁)
章節報錯
蘇軾《明月幾時有》/何永旗
【解讀•何永旗】
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 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 有悲歡離合,月 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意:從整體來講,此時蘇軾在失意當中。切記,這個“失意”是指蘇軾人生的失意,他身不由己,他早已厭倦了皇宮的生活。
這裡的“厭倦”有兩方面;第一,蘇軾厭的倦,主要還是集中在他身邊接觸的人身上。
第二,蘇軾厭倦了北宋當時皇宮中勾心鬥角的氛圍。這使他感到厭煩,他想要逃離,逃離這人間的地獄。
可見,蘇軾不願做一個宮中的才子;像是一隻籠中的鳥,這使蘇軾感到了壓抑,他想要逃離。
逃離什麼?——是非之地。
蘇軾是一個詩人,詩人嚮往的生活,更貼近自然;否則,他作詩的靈感和意境就消失了。這會導致一個結果:作不出詩;即使作出來、詩也顯的生硬,這樣就很難出優秀作品了。
等於說:壓抑的環境,限制了蘇軾的創作。蘇軾的心中很苦悶,他又無法逃脫……
這裡也凸顯了蘇軾的另外一個嚮往,他渴望閒雲野鶴般的生活;鄉野的生活,是蘇軾所渴慕的。
但是如今,他迫不得已待在皇宮;所接觸的人,都沒什麼品味。再加上阿諛奉承、爾虞我詐的宮廷氛圍,蘇軾的心累了!坦白說;他的心要枯竭了。
蘇軾怎麼辦呢?——身在曹營心在漢,對蘇軾來說,皇宮就是他的牢籠。看起來他是自由的、顯貴的,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有一張無形的網把他捆著。
在這樣的環境中,蘇軾還能作詩嗎?——很難,只能勉強應付。
他的心不在皇宮的牢籠中,蘇軾的身心都遭受著折磨,他快頹廢了。
那蘇軾在宮中,又是怎麼度過的?——借酒消愁!只有藉助酒,他才敢把心中的苦悶說出口;否則他不敢說。
可以說宮廷的生活,幾乎耗盡了蘇軾的心力;朝廷的爾虞我詐與爭鬥,使蘇軾灰了心。
他身邊的所謂朋友,又無法去傾訴。蘇軾是什麼樣的處境呢?——與詩情畫意格格不入,這是他想要的嗎?——不。
蘇軾在這樣的日子,生活了很久!也浪費了他的年華。他心裡很清楚,這不是他想要的。
在失意中,他會懷念親人,也就是他的兄弟子由。
蘇轍比蘇軾年齡小一點,兄弟兩人都是詩人,蘇轍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詩詞的造詣也很高。
注意:蘇軾懷念子由,也就是蘇轍;這不是說“蘇轍死了”,蘇轍還沒死呢,他比蘇軾多活了幾年。
這裡有一個問題:蘇軾為什麼懷念蘇轍??——蘇轍又沒死,他為什麼懷念蘇轍呢,這是一個問題。
注意!蘇軾懷念蘇轍,有兩個原因;
第一,蘇轍是蘇軾的弟弟,親兄弟!哥哥想念弟弟,這很正常。第二,蘇轍也是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兩人容易交流詩辭方面的學問。他兩有共同語言,尤其蘇軾在宮廷生活的那段時間,他特別苦悶,此時交流就很珍貴了。
蘇軾想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談心,聊聊對詩辭的見解,可是在宮廷、沒有這樣造詣的人。沒辦法,他想起了弟弟子由,蘇軾覺得:此時子由比我好。
什麼意思呢?——蘇軾說:子由比我好,是指什麼?——答案是:子由作為詩人,他的處境比我好。
就是說:子由,他還可以隨興作詩,沒有什麼限制他的思想。子由像是一位歸隱山林的老者,自由自在的,可以做他喜歡做的任何事,蘇軾說:這一點、子由比我好,我羨慕他這一點。
同樣是詩人,子由可以隨心所欲的寫詩,而且子由寫詩的那個環境,不會有人去打攪他。歸隱山林的子由,有什麼限制了他?——沒有;他與鳥獸為伴,這對子由詩辭創作的啟發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