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捭闔•六段》/何永旗

原文: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其崇高;與陰言者,依其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說人,可說家,可說國,可說天下。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就去、倍反,皆以陰陽得御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這裡鬼谷子講了“捭闔”的實際用法,也印證了前面得出的結論:鬼谷子的智慧,來自他對陰陽的觀察和反思。這點,在這裡得到了證實。

有個奇怪現象!雖然鬼谷子在講捭闔的用法,但是我們發現:他對“陰陽”以及“道”的認識,非常深刻。這說明:鬼谷子的智慧,遠遠超越了他的著作本身。

就是說:《鬼谷子•捭闔》並沒有完全把鬼谷子的智慧,給展現出來!捭闔篇,可能只是鬼谷子智慧中的冰山一角。

鬼谷子的語言及思想,是智慧的凝結;整部鬼谷子,依然沒有把他的智慧表達出完。捭闔,只是鬼谷子思想中凝結的一個方面。他的智慧在謀略以外,還很突出……

總的來說,就一點:整部鬼谷子,只體現了他的——“精”;注意!這個“精”,是智慧層面的。尤其在對事、勢、局的審視上,鬼谷子的智慧特別突顯。

——這是“精”的表現。

如此看來,鬼谷子是不會吃虧的。除非他寧願吃虧,否則他永遠吃不了虧。

他太精了,精的你無法想象!鬼谷子能看到事物發展的那個“因”,還能看到後面的那個“果”,這就厲害了。

鬼谷子的精,主要表現在“人事”上。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事、勢、局,他看得很清楚。在人事上,鬼谷子不愧是聖人,他是實至名歸的“詭道”之王。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其崇高;與陰言者,依其卑小。

這裡在說什麼呢?——他說:捭闔對人的事、勢、局,跟陰陽的運作差不多。無聲、無形、卻隱秘的運作著;並決定了萬物的成長與衰亡。

此處說明:鬼谷子對陰陽的認識,非常高深!否則,他就不會用陰陽來闡述“捭闔”。

能用陰陽來解釋捭闔?——那他對陰陽就要有一個清晰認識。這一點,鬼谷子是具備的;他對陰陽的認識,非常深刻……

反正鬼谷子的道,和老子對道是不同的。老子的“道”,是天道!鬼谷子的道?——是人道,——詭道。

鬼谷子在“勢”上體現了他的智慧,他能看到事勢、太勢、局勢的因。不但能看透“因”,還能知道後面的那個“果”,這就他的厲害之處。

這麼說吧,鬼谷子要是想打天下,那天下就都是他的了。除了老子以外,鬼谷子是沒有對手的。——哈哈!我還是喜歡老子!

鬼谷子說:捭闔之道,要像陰陽的執行一樣,隱密、悄無聲息、不知不覺的執行,這是鬼谷子對“捭闔”的要求。

這也突出了一個重點:獵人、佈局、下套,不但環環相扣,還要隱秘。

“局”必須做成“道”的樣子,悄無聲息、無聲無形,時常左右著萬物生長的規律,這就是“道”。獵人、佈局、下套?——也要像“道”一樣的運作。

這是鬼谷子對捭闔的要求,只有這樣,“局”才能不受空間的限制,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可以說:鬼谷子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奇才。修習鬼谷子的人,“智”必須要高!否則,無法達到鬼谷子對“捭闔”的要求。

從古代歷史來看,稱得上謀略奇才的只有兩位;一個是軍事家孫武,另一個就是謀士諸葛亮。

諸葛亮的謀略很深,這是謀士中的奇才。孫武在軍事上戰術先進,他是軍事領域的將才。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孫武,他們兩個人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謀”,謀略很深。

總體概括:這兩人都是謀士,諸葛亮是專謀;孫武是“謀而且用”,孫武真正把謀略與實踐結合在了一起。他用“謀”來指導戰爭。

孫子兵法說:事不謀,則不立。在此能看出孫武對“謀”的認識,謀是成敗的關鍵。

孫子兵法說:兩軍作戰,謀與不謀相差很多。不謀?——勝敗參半;不謀多半會輸,勝敗全靠運氣。

注意!這樣“智”在作戰中,就沒有作用了。勝敗完全是靠實力定輸贏,哪家兵多將廣,就會鐵定的贏,沒有懸念。注意!這個認識在鬼谷子看來是錯誤的。鬼谷子是講“智謀”,兵多將廣只是成敗的一個方面,只靠兵多將廣也會輸,而且會輸的很慘。

孫武說:固然戰爭的成敗與兵員將領的多寡有關,但那不是絕對。只要謀劃周到,少也能勝強;謀劃不到位,強也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