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與老師,舅舅三人在東宮用了飯食。

期間小於菟時而出現,時而又離開,這孩子最近很活潑,兩歲大的他長得很快,他也就吃飯的時候能夠安靜一些。

飯後,李承乾與老師,還有舅舅站在承天門的城牆上,看著遠處朱雀門下,正在考試的一眾學子。

今年參加科舉的人報名的有上萬人,正式參加科舉的有九千餘人。

李承乾道“有人說大唐立國二十餘年,將科舉興盛到這種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齡稍稍點頭。

長孫無忌低聲道“殿下,有人擔心朝中頻繁科舉會導致朝中冗官嚴重。”

李承乾搖頭道“舅舅,孤不這麼認為,大唐從戰亂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時候,不管是從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邊疆,現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這場科舉要持續半個月,今年科舉的參與編寫的試題的考官也與以往一樣,需要軟禁到科舉揭榜的那天。

因這一次科舉,吏部對朝中官吏的調動還有安排,舅舅便先行離開了。

房玄齡才開口道“聽聞太子殿下與蘇亶,鮮有走動?”

李承乾道“每年過節有所走動,平日裡孤與他們家走得並不近。”

“嗯,身為儲君疏遠外戚是應該的,但處置了李元祥與李元嬰之後,殿下是需要安撫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謝老師提醒。”

房玄齡又道“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讓宗室的人去武功蘇氏走動,期間安撫就好。”

一邊走在城牆上,李承乾揣著手道“謝老師提醒。”

今天的科舉考試一直進行到黃昏時分,如果天氣好的話,中間沒有雨水,今年的科舉半月內可以結束。

倘若是遇到雨天就要延後了。

科舉與人口遷入成為了關中人口流動的主要動力,每一次科舉結束不管是及第還是落榜,都會有一部分人口留下來,現在能留下來的人越來越多了。

李承乾送著老師走到承天門下,又對殿前的侍衛吩咐道“將這交給稚奴。”

侍衛雙手接過遊標卡尺,“喏。”

稚奴去見了杜荷,足可見他的心思。

杜荷也不是當年,現在他行事很謹慎,因此不會輕易點頭,就算是在經營上,他也不會輕易地許諾。

稚奴與他說的那些話,他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東宮。

弟弟的事業總是要支援的,但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來,突然去找杜荷,希望能夠得到杜荷的幫助,不指望他能夠做出多大的成就,不如先給他一把尺子。

一直到黃昏時分,今天的科舉結束了。

李慎忙碌地搬著一堆的木料,李治則是用著手中的這把新尺子,他用遊標卡尺量著一切能量的東西,銅製的尺子很沉。

用完之後,李治將尺子放入一個盒子中,好好儲存起來,這種尺子十分精細,要是尺子中但凡有一些木屑,都要拆開修理,十分地麻煩。

“皇兄,你看。”

聞言,李治側目看去,便見到了張柬之就站在門外,昂首的模樣怎麼看著怎麼不爽利。

今天才是他參加科舉的第一天,好像對他來說,此刻的他已是進士榜首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