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藺相如的去,壓抑了幾日的秦昭世三人,總算是可以暢所欲言了。

幾人自由的後果便是,秦武公被秦昭世為首的三人,纏得真是一顆腦袋有兩顆那般大。

總算閒下來的秦武公,佯作無奈的停下步子,問道:“說罷,你們這幾日跟著我,究竟是為何事?”

秦昭世撅著小嘴問道:“君父,孩兒有疑。”

負手而立的秦武公,望著頭頂一碧如洗的天空,遠處還有潔白的雲朵,明淨純粹而又美好,暗道:今日宜為師授業解惑啊。

有心的秦武公問道:“哦,我兒有何不解的,君父可一試解之。”

回身望了一眼秦文謹與秦嬰,兩人點了點頭。秦昭世復才上前一步,問道:“君父,這趙國是有心來換和氏璧的,抑或只是其他的緣故?”

秦武公一敲秦昭世的額際,笑道:“趙國如今處於不安定的時候,我秦國便是再弱,也有一戰之力。若是我秦國不管不顧起來,便可攪亂了他趙國一池水,他趙琪豈可安枕無憂也。”

既然是假意換和氏璧,又為何會拿著真正的和氏璧前來,不怕秦國強搶嗎?這般想著,秦昭世也將心裡的話,問了出來。

面對三雙幾乎同樣的眼神,秦武公耐下了性子來,他道:“那趙國自是不願擔負這撕毀盟約的罪責啊。你們且試想一下,我秦國願以十五城易之,他趙國豈能貪一壁而罪秦國?”

有秦武公的話在前,此時秦武公再問,秦昭世三人齊齊搖了搖頭。

只是不願罪秦國,又為何攜帶和氏璧進秦國,又偷偷帶走了呢?不解的秦昭世又問道。

秦武公哈哈大笑道:“彼時的趙國與其餘五國勢均力敵,乍然得我秦國十五城,比五國多出一部分助力,又不至於蓋過五國,一國獨霸。五國必然會心生忌憚,趙國孤矣。

明知不可為而為知,趙國這位能臣,倒是有些手段。經過藺相如的那番話,世人皆以為我秦國不守信用,以致於趙國如此防備,提早便將和氏璧送走了。

世人也只會讚歎藺相如,機智無雙,可提前知秦國打算,而不會責其率先毀約。即便我秦國當真有心思,不以十五城而易之,還是當真願以十五城易之,一切還是猶未可知之數。

藺相如便以我秦國曆代君王失信之事,誇大其詞,從而以君父同樣會失信為由,早早的便將和氏璧送走。

可是世間之人,又有誰會十成十的守信呢,我秦國不過備受排擠罷了。當初上古周國,分封諸候,意在賜恩,可諸候各個坐大,豈非同樣的忘恩也。”

顯然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事,秦昭世、秦文謹、秦嬰有些暈暈乎乎。然後打定主意教子(侄)的秦武公,是斷不會在此時收手的。

只聽秦武公又道:“可是為諸侯國能接受楚國,而不能接受秦國呢?這事經過數代先祖留下來的手札,君父倒是一點明白:諸候好顏面,秦國自是不懼流言。”

“可是君父,我們本意便是不易十五城,而窺得和氏璧。趙國如此行事,莫非是早早得知了此事,故意與我秦國周旋。”秦昭世仍是問出了三人想問之事。

秦武公聞言板正了一張臉,道:“兩國邦交,本就是面和心不和之事。談不上誰欺騙了誰,只是論誰人技高一籌。不過有一事,今日倒要好好的與你三人說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