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有點蠻不講理但也合情合理的條約。

南灣集團和廣汽的合作不但承擔了廣汽三分之二的外債,還提供了整車技術和生產線,提出這麼個條件也不算太過分。

廣汽並不太清楚南灣集團為什麼會有這麼個條約,只以為這是一條防範的條約,他們哪裡知道這是一條專門為了封堵豐田在南方落後的條約。

豐田進入華國市場可謂是一波三折。

豐田對進入華國也不是沒有想法,它既然能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在華國打出‘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廣告,就說明它對華國的市場還是有想法的。

但在德國車企在華國開疆擴土的時候,豐田正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北美,在努力的開拓米國市場,華國市場此時並不是豐田的重點。

再加上它只賣產品不賣技術的封閉管理思想和不夠地道的營銷方式同時,華國雖然也有企業想和它合作,也進行了幾次合作談判,但最後都不了了之。

比如豐田與北晶汽車工業公司展開了談判,希望以CKD方式生產科羅納,因為外匯的問題無疾而終。

隨後豐田則拒絕了華國政府在尚海和豐田建立轎車生產基地的計劃,原因是豐田不願意妥協於國產化。

豐田在八十年代中期在華國還有一個合資專案,就是在申陽和金盃汽車公司技術合作,透過技術貿易方式引進“海獅”輕型客車散件進行組裝。

隨著海獅的熱銷和與金盃汽車公司的長期合作關係,豐田提出希望與其進行合資合作,不想半路殺出個楊勇。

楊勇控股的花晨汽車透過一系列金融操作掌握了金盃客車製造公司40%的股權,而母公司金盃則佔有60%。隨後申陽政府為了支援其成為國內第一家赴國際市場上市的企業,允許華晨汽車進一步增持控股達到51%的比例。

這樣豐田的合資想法胎死腹中。

幾番折騰都折戟之後,豐田才在川蜀省找到了一家旅行車公司生產,但是存在的時間也不是很長。

當時豐田的主要使命是拓展米國市場,實在無暇顧及到華國。並且出於日笨人謹慎的性格和當時華國變化莫測的政治環境,豐田最後還是選擇了等一等的態度。

這一等就等了十幾年。

等豐田穩定了米國市場,準備集中精力想真正進入華國的時候,才驀然發現,已經沒啥機會留給它了。

1995年年底,華國發布了汽車產業政策,不再批准新的轎車、輕型車整車專案的規定,這讓豐田一籌莫展。

最後沒有選擇的豐田只能選擇和天晶汽車合作。

華國當時全力支援三大四小兩微的戰略,也就是常汽、二汽尚汽的三大,加上北晶吉普、天晶夏利和廣州標誌、北遼南灣這四小,以及軍工系統的長安和貴州雲雀這兩微。

並且規定這些車企只能與兩家國際車企進行合資。

豐田一看,這些企業除了天晶夏利和已經改名叫廣灣汽車的原廣州標誌和北遼南灣外,其餘的企業都是有兩家合作企業,留給它的選擇根本就沒有了。

它之所以選擇和天晶夏利合作而當時沒聯絡廣灣和南灣,是因為天晶夏利原來的日笨合資企業大發已經被它收購了,它和天晶夏利的合作也就成為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