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返璞歸真(第1/3頁)
章節報錯
站在帝國海軍的立場上,第三輪軍事改革的重頭戲,用一個成語就能形容。
返璞歸真。
前面已經提到,在大戰結束之後,因為打垮了所有對手,所以帝國海軍一度迷失在了獨霸全球的光芒之中。等到在波伊戰爭當中嚐到苦頭,帝國海軍擔負起“斷後”重任,不得不逆勢而行。
在這幾十年裡,帝國海軍其實一直在原地轉圈。
最典型的,就是以航母為核心的戰術體系。
用周湧濤的話來說,把航母戰鬥群改為航母打擊群,不是在進步,而是在退化,是對海軍價值的錯誤理解。
關鍵問題只有一個:航母是什麼?
毫無疑問,航母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一套完整的海上作戰體系中的核心存在。
這也是航母跟戰列艦的主要區別。
雖然在航母誕生前,也就是戰列艦稱霸海洋的時代,海軍同樣是依靠體系作戰,戰列艦隻是骨幹打擊力量,但是在艦隊決戰當中,戰列艦是絕對的核心,其他艦艇並不具有決定性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是一對一的戰鬥,戰列艦絕對是無敵的存在。
顯然,航母沒這麼大的優勢。
在航母的時代,航母只是搭載與運作艦載航空兵的平臺。哪怕把艦載航空兵當成航母的組成部分,航母也只是艦隊裡的力量擔當,即負責火力輸出,在防禦等其他方面的能力並不突出。
可見,在航母誕生之後,海軍才真正進入到系統作戰的時代。
由航母充當核心的艦隊,必須得具有稱霸海洋,針對所有潛在對手均具有毀滅性的打擊實力。
往簡單說,航母艦隊必須具備完善的作戰能力,不但能夠制海與制空,還要有反潛、對陸打擊與遠端兵力投送能力。
正是依據這套理論,帝國海軍才打造了幾乎是無所不能的航母戰鬥群。
也正是依靠航母戰鬥群,帝國海軍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擊敗了所有對手,成為唯一的全球海軍。
這個時代的航母戰鬥群,那可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多面手。
用當時的話說:世界上沒有一支航母戰鬥群消滅不了的敵人,如果有,那就多派幾支航母戰鬥群過去。
只是,前面提到了一個問題。
在跨時代的發展中,為了保持相對強大的作戰能力,航母戰鬥群的規模是越來越大,作戰效率也越來越低。
任何一個系統,效率總是跟基本單元的數量成反比。
可問題是,把航母戰鬥群改為航母打擊群,只是在迴避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在第二輪變革當中,其實就是把航母戰鬥群拆散成多支作戰編隊,而航母打擊群只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支。除了航母打擊群,還有以反潛航母為核心的反潛編隊,以及由兩棲攻擊艦為首的登陸艦隊。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海軍的作戰體系不但沒有變得更加精簡,還削弱了航母在海軍戰術體系中的價值。
也就是這一輪變革引發了“航母無用論”。
在“航母無用論”甚囂塵上的那幾年,帝國海軍還專門組織人員,就是否需要繼續建造大型航母進行探討。帝國論議兩院的軍備委員會還專門撥款,委託設計方搞出幾種中型與小型航母的設計方案。要不是帝國海軍堅決反對,白止戰與李銘博等名將還健在,恐怕在第一批“陳炳勳”級建成後,論議兩院的那些大老爺就會強迫海軍建造4萬噸,甚至2萬噸的中小型航母。
此後,導致軍情局局長引咎辭職,數名海軍將領提前退役的“噸位事件”,也跟“航母無用論”有關。
顯然,必須得重塑航母在海軍體系當中的價值。
在周湧濤入主首輔官邸之前,帝國海軍的眾多將領,一直在為此努力。
其實,帶頭人也就是周湧濤。
做為在白止戰之後,帝國海軍最為傑出的統帥,周湧濤對航母的認識,其實還在白止戰之上。
不要忘了,白止戰是從戰列艦時代走來的統帥,而周湧濤在一線部隊服役的幾十年都是在航母上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