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返璞歸真(第2/3頁)
章節報錯
出任首輔之前,周湧濤把重點放在艦載航空兵這邊。
在他的推動下,“戰9”專案順利推進,而且有了“戰12”專案,由新式艦載運輸機充當平臺的“巡4”艦載反潛巡邏機與“指11”艦載預警機,以及在相互妥協之後由海軍牽頭的“攻X”專案。
只是,在這些專案瓜熟蒂落之前,周湧濤就住進了首輔官邸。
在海軍航空兵的主要艦載機專案當中,以“運7”雙發艦載運輸機為平臺,被寄予厚望的“指11”迄今都沒完成,甚至連樣機都沒製造出來。在5年之前的新曆145年,該專案被無限期擱置,替代方案是把為其研製的雷達系統裝到“指6”上面,發展一種價格更低廉的艦載預警機。
受此影響,就連“運7”專案都被束之高閣。
所幸的是,搶先起跑的,也是在前期最受重視的“巡4”推進得非常迅速,在“運7”專案下馬之前就完成了驗收試飛,還拿到了帝國海軍的訂單,順利加入了海軍航空兵的戰鬥序列。
在周湧濤策劃的海軍第三輪變革當中,“巡4”是最重要的艦載機。
原因也很簡單,這種反潛巡邏機是去掉航母“攻擊”頭銜的關鍵所在。
在航母打擊群裡面,攻擊航母不承擔反潛任務,準確的說是艦隊反潛任務,因此在攻擊航母搭載的艦載航空兵聯隊裡面,通常沒有反潛巡邏機,最多配備幾架反潛直升機,艦隊反潛任務由反潛航母承擔。
這麼安排,主要就是反潛巡邏機不夠先進。
在“巡4”之前的“巡2”,以“運6”雙發活塞螺旋槳艦載運輸機為平臺,效能根本算不上先進。
雖然後來進行改進,特別是換上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巡2”的效能有了提升,但是依然無法應付增強的威脅,反潛作戰效率無法達到海軍的要求,也就沒辦法縮小反潛巡邏機大隊的規模。
為此,就只能由反潛航母搭載反潛巡邏機。
“巡4”出現之後,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
憑藉噴氣式發動機賦予的更快的飛行速度,以及更大的起飛重量,“巡4”在執行典型的艦隊外圍反潛任務時,作戰效率是“巡2D”的10倍。理論上,以前需要1箇中隊的30架“巡2D”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只需要1箇中隊,最多8架“巡4A”就能完成。因為讓大型航母搭載8架反潛巡邏機,佔用面積不會比搭載8架反潛直升機多多少,對艦載航空兵聯隊的打擊能力沒太大影響,所以在“巡4A”正式服役後,帝國海軍不再需要專門的反潛航母。
顯然,這就是“攻擊航母”被“超級航母”取代的基礎條件。
這樣一來,把航母打擊群改回航母戰鬥群,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過,這並非關鍵所在。
航母戰鬥群的核心價值,其實就是全面的作戰能力,這裡面同樣包括航母打擊群強調的攻擊能力。
在根本上,航母的頭號價值,一直都是無與倫比的攻擊能力。
航母的攻擊力,來自艦載航空兵,尤其是效能先進的艦載攻擊機。
不管哪個時代,也不管把艦載戰鬥機吹得多麼先進,在帝國航母的飛行甲板上,主角永遠都是攻擊機。“戰6”的時代,帝國海軍還放棄了專職防空戰鬥機,艦載作戰飛機都能夠執行攻擊任務。
正是如此,周湧濤才會積極推動“攻X”專案。
為了讓海軍主導下一代攻擊機的研製工作,周湧濤不惜交出了“未來先進戰鬥機”,也就是“戰X”專案的參與權,答應由空軍牽頭,並且首先滿足空軍的戰術需求,在空軍型的基礎上研製海軍型。
其實,這很好理解。
對海軍艦載航空兵來說,艦載戰鬥機其實是截擊機,頭號任務是以衝刺速度飛到幾百千米外,然後用遠端導彈擊落那些攜帶重型反艦導彈的轟炸機,並不是跟敵人的戰鬥機爭奪制空權。
如果跟敵人的艦隊交戰,更加應該以進攻為主。
至於對付敵人的攻擊機,那就更加不在話下了。
艦載戰鬥機圍繞航母戰鬥群作戰,後方有艦載預警機的支援,海面上還有防空戰艦,對付攜帶輕型反艦導彈的攻擊機絕對是信手拈來。依託完善的艦隊防空體系,甚至不用艦載戰鬥機去攔截攻擊機。
這種截擊屬性,在“戰9”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是充當截擊機使用,“戰9”再戰20年都不是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在空軍的“戰X”之上研製的下一代艦載戰鬥機出了問題,海軍也能夠透過改進“戰9”,比如換上效能更好的AESA火控雷達來延長其服役時間,也就能從容不迫的研製新式艦載戰鬥機。
其實,這本身就是周湧濤為海軍航空兵制訂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