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湧濤住進首輔官邸之前,海軍第三輪改革就已開始。

標誌事件就是:“薛遠征”級超級航母在新曆127年獲得了批准,在新曆128年的年初正式動工建造,在3年之後下水,最終在新曆134年年底交付給,帝國海軍由此邁入了“超級航母時代”。

有趣的是,該級第一批次的3艘,即“薛遠征”號、“白止戰”號與“廉旭升”號,仍然被稱為攻擊航母。

這恰好反應出帝國海軍進行編成與戰術變革的歷程。

之前已經提到,在大戰結束之後,帝國海軍把航母分成了“攻擊”與“反潛”兩種,並且以航母戰鬥群為艦隊基本作戰單位。在“陳炳勳”級服役之後,出於戰略方面的考量,將航母戰鬥群改為航母攻擊群,因此“攻擊航母”依然保留了下來,只是不再建造專門的“反潛航母”。

這個時期,一般是把那些即將退役的老舊航母當成反潛航母使用,主要就體現在艦載航空兵的編成上。說得簡單點,反潛航母會搭載更多的反潛巡邏機與反潛直升機,並減少攻擊機的數量。

在大戰當中建造的“行省”級與“行省2”級,最後幾乎都以反潛航母的身份退役。

清楚可見,在第一批“薛遠征”級服役的時候,帝國海軍的戰術思想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薛遠征”級似乎只是“陳炳勳”級的放大版。

事實並非如此。

沒轉變過來的,其實是帝國高層,帝國海軍沿用“攻擊航母”的稱呼,無非是想更加順利的獲得撥款,好儘快啟動建造工作。

說得更加直接一點,“薛遠征”級本身就是被“逼”出來的結果。

雖然在新曆125年前後,帝國海軍就提出,“陳炳勳”級的噸位仍然不夠,在運作艦載機的時候受到限制,持續出動能力無法滿足高強度作戰需求,但是對建造噸位更大,造價更加昂貴的超級航母,不止是論議兩院的大老爺,即便是國防部長,以及第二次出任帝國首輔的廉旭升,都沒多大的興趣。

正是如此,在完成第一批3艘的建造工作之後,“陳炳勳”級才再次獲得撥款,有了第二批3艘。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當局的注意力放在波伊戰爭上,就算廉旭升願意支援海軍,那也是愛莫能助。在戰略收縮的大趨勢之下,不管海軍有多麼重要,都不能跟帝國的總體戰略背道而馳。

如果沒有發生意外,也許還有第三批“陳炳勳”級。

原因也很簡單,“陳炳勳”級是當時最強大的航母,不管是紐蘭海軍的“紐蘭”級,迢曼海軍準備建造的“普魯士”級,或者是布蘭皇家海軍的“皇家方舟”級,都比“陳炳勳”級差了一大截。

只是,強大的“陳炳勳”級,同樣給了頭號競爭對手巨大的刺激,成為對手發誓都要超越的物件。

這個“頭號競爭對手”就是紐蘭海軍。

僅僅2年之後,即新曆137年的年初,軍情局截獲了一份極為關鍵的情報,紐蘭海軍已經開始著手設計10萬噸級超級航母,而且打算在本十年內動工建造,爭取一舉超越帝國海軍的“陳炳勳”級。

雖然在理論上,紐蘭海軍絕對不可能一舉超越帝國海軍,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短短几年之內,建造幾十艘航母,但是讓紐蘭海軍率先動工建造超級航母,帝國海軍必定會顏面無存。

對雄霸全球的帝國來說,同樣是奇恥大辱。

說得更加嚴重一點,帝國稱霸全球的根基都會受到動搖。

此後不久,一名叛逃的,準確說是軍情局策反的紐蘭海軍軍官證實了這份情報,紐蘭海軍確實在設計超級航母,而且建造設計已經完成一大半,肯定能夠在明年,即新曆128年的中期動工。

在理論上,建造設計只需要完成75%,就能夠開工。

雖然這名軍官同樣提到,這種航母的滿載排水量並沒有達到10萬噸,但是在提交給首輔與論議兩院軍事委員會的報告當中,軍情局的官員耍了一個小手段,用的以2000磅為基準單位的短噸,而不是國際通用的標準噸,更加不是以2400磅為基準單位的長噸。這也算是幫了海軍的大忙。

1短噸僅0.907標準噸。

這麼換算,9萬多噸的大型航母邊成了超過10萬噸的超級航母。

一番折騰下來,在新曆137年的第二季度,論議兩院透過了由首輔提交的提案,超級航母的設計工作正式啟動。

關鍵就是,必須在紐蘭海軍之前動工建造!

留給艦船設計師的時間,1年都沒有。

如果重新設計,這是一個誰都無法完成的任務。只是幾十萬張設計圖,就能讓帝國海軍艦船設計院的工程師忙活好幾年。更何況,重新設計肯定得聽取軍方意見,按新的戰術標準確定具體效能指標。

所幸的是,不需要重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