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帝國的海軍將領來說,空軍的“攻11”在錫蘭王國平叛行動中的驚人表現,簡直就是一計響亮的耳光。

當年,帝國海軍就重新擬定了“攻X”的效能指標,並直接放棄了超音速飛行能力。

調整之後,隱身效能擺在了首位,其次是2000千米的作戰半徑,以及具有低可探測性的戰場感知能力與通訊系統。因為以鐳射制導炸彈為代表的精確制導彈藥已經成熟,所以海軍不再強調載彈量,由12噸降低到內部彈倉掛載4噸,以及額外設定6個1500千克級外部過載點。

至於起飛重量,仍然以40噸為上限。

其實,只要不再要求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利用新式技術研製一種40噸以內的隱身艦載攻擊機,並不是什麼難事。

次年,新曆145年,三家廠商就拿出了各自的設計方案。

有趣的是,三家廠商不約而同的採用了在當時看來,還非常前衛的飛翼升力體佈局。

這也是滿足隱身效能與大航程指標的唯一選擇。

因為三家廠商的設計方案几乎是如出一轍,所以在年底,帝國海軍讓三家廠商聯合組建專案小組。

此後,“攻X”專案進入了快車道。

短短3年之後,在新曆148年的年底,第一架“攻X”樣機正式下線,並且在首飛之後獲得“攻12”的軍方編號。接下來,承包商陸續交付了7架原型機,專案由此進入到設計試飛階段。

按照計劃,設計試飛工作將在新曆151年宣告結束。

不出所料,首批次產型,準確說是按量產標準改進的試飛原型機,將在新曆151年交付給海軍的教導大隊。

如果一切順利,將在新曆151年年底,或者152年年初,組建第一個“攻12A”重型攻擊機中隊。

帝國海軍也將就此進入隱身時代。

只是,仍然比空軍慢了半拍。

當然,只要“攻12A”順利入役,帝國海軍的第三輪變革就將取得階段性勝利。

至於這種攻擊機的價值,完全用不著懷疑。

雖然在執行風險巨大的高強度打擊任務時,“攻12A”只能使用兩個內部彈倉,最多能掛載4噸彈藥,遠低於“攻5F”,但是憑藉更強的生存能力,“攻12A”的作戰效率遠遠超過了“攻5F”。

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攻12A”一般掛載為4枚1000千克級、或者8枚500千克級、或者12枚250千克級的鐳射制導炸彈,或者2枚遠端空對地導彈,或者4到6枚短程空對地導彈。

對海打擊,通常是2枚2000千克級重型隱身反艦導彈。

關鍵就是對海打擊能力。

雖然反艦導彈由6枚減少到2枚,而且只能亞音速飛行,但是這種為“攻12A”量身定製的反艦導彈,擁有同時代最突出的突防能力,打擊效率比“攻5F”使用的KD12提高數十倍。

此外,還能夠充當空射巡航導彈使用。

如此一來,帝國海軍的打擊範圍,將由2000千米“戰術”級別擴大為3500千米“戰略”級別。

可惜的是,綽號“沒羽箭”的XKD30的研製進度比“攻12A”還慢!

關鍵就是,海軍提出的效能指標實在太過苛刻。

往簡單說,就是要在2000千克,長度不超過4米、直徑不超過0.5米的彈體裡面,實現600千米的最大射程,0.95馬赫的巡航飛行速度,最後60千米在海平面高度不低於3馬赫的衝刺飛行速度,還必須具備隱身能力,RCS面積低於0.01平方米,而且彈頭質量不低於500千克。

要說的話,彈重指標還算是比較寬裕。

真正的問題是尺寸。

哪怕海軍在後來放棄了通用要求,不再要求能夠由潛艇搭載使用,從而把彈體直徑放寬到0.8米,也就是“攻12A”彈倉所允許的最大值,其彈體空間也難以實現海軍提出的戰術效能指標。

有趣的是,“巡航導彈”版反到率先完成研製工作,在去年就已定型,並且在大戰爆發之後開始量產,其正式編號為KD30A。因為不要求具備超音速衝刺飛行能力,巡航飛行速度降低到0.85馬赫,所以KD30A不但把質量減輕到1650千克,還在保持500千克戰鬥部的情況下,獲得了1500千米的射程。

因為效能非常出色,所以KD30A還獲得了空軍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