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現實難題(第2/3頁)
章節報錯
不過,也並非盡善盡美。
最突出的問題,也就是太貴。
哪怕應國防部要求,海軍與空軍聯合下達訂單,第一批就採購了15000枚,出廠單價依然是KD20與DD20的5倍。按廠方提供的報價單,只是隱身塗料與電子裝置,就佔到了總價的60%。
當然,在戰爭時期,這個價格勉強能接受。
海軍想獲得的其實是反艦型。
按照最新版本,帝國海軍已經把戰鬥部的質量縮小到了250千克。
使用半穿甲戰鬥部,並且裝填通常用在魚雷戰雷頭裡的高能炸藥,對大型戰艦依然有足夠的毀傷能力。
當然,如果適當的降低速度效能,那就更好了。
總而言之,在XKD30問世之後,“攻12A”能把帝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打擊能力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上。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推演,一個大隊的20架“攻12A”,投射40枚XKD30,就能對一支單航母戰鬥群構成飽和打擊。因為“攻12A”不但用來取代“攻5”,還要取代一部分充當過度品的“戰12”,最終將在1支艦載航空編聯隊配備2個大隊,總共40架,所以就理論而言,帝國海軍航母裝備“攻12A”之後,對海打擊能力將提高1倍,1支航母戰鬥群能同時打擊敵人2支航母戰鬥群。
相反,如果不增加“攻12A”的編制規模,只用來取代“攻5”,就能夠騰出20架重型艦載機的位置。
這意味著,艦載航空兵有了更強的戰術靈活性。
比如,多搭載20架重型戰鬥機,制空作戰能力能提高一倍。換成是“巡4A”的話,反潛作戰能力將提高3倍。繼續保留24架“戰12”,那麼在低烈度的戰鬥當中,綜合作戰效率能提高1倍以上。
毫無疑問,這才是理想的航母戰鬥群。
由此,也就不難看出“攻12A”對帝國海軍的價值,以及周湧濤為什麼要拼盡全力支援這種艦載機的研製工作。
在全球大戰中,“攻12A”的價值更突出。
其實,在波伊戰爭爆發之後,帝國海軍立即下達了“攻12A”的訂單,並且責成承包商儘快啟動量產工作。
因為設計試飛還沒完成,此後還有軍方的驗收試飛,所以就算拿到了訂單,承包商也沒辦法讓“攻12A”立即量產。
為此,乘風公司提出先在原型機的基礎上,透過增加作戰系統來達到服役狀態,並進行預產批次量產。
可惜的是,就算是預產批次,也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交付。
此後,還要進行適應性訓練。
哪怕是在戰爭時期,這些“攻12A”能夠在明年的第三季度,甚至是年底形成戰鬥力就很不錯了。
在此之前,帝國海軍的主力攻擊機依然是“攻5F”。
當然,海軍需要的不止是新式艦載攻擊機。
在空軍主導的“先進戰鬥機”結出說過後,設計團隊已經把重點轉到海軍型上。
不出所料,綽號“火鳳凰”的“戰21A”將在明年完成研製工作,有望在新曆152年正式裝備海軍航空兵。
到那時候,由兩種第四代隱身艦載機充當核心的帝國海軍航空兵,必然是所向披靡。
只是,白華偉現在關心的並不是明年才能得到的新式艦載機。
在來到珍寶港之後,他的第一個發現就是,東望洋艦隊,特別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並沒有預料的那麼精幹。
要說,也不用奇怪。
帝國海軍六大艦隊,即東望洋這邊的第二、第四與第六艦隊,以及部署在梵炎洋與夕落洋的第三、第五與第七艦隊,只有第四艦隊以海外軍事基地,也就是珍寶港為母港,其他艦隊的母港都在本土。
此外,珍寶港還是帝國海軍東望洋艦隊的第二司令部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