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上的電話響起來的時候,衛少龍先是一愣,不過就遲疑了半秒鐘,隨後就一把拔出話筒。

“司令艦橋,我是艦長。”

幾秒鐘後,衛少龍“砰”的一下又把話筒插了回去,一句多餘的廢話都沒有說。

“右滿舵,全功率推進,航向030!”

沒等舵手反應過來,他已經離開了艦長的位置,接住士官長遞來的望遠鏡,朝左側露臺走去。

在他來到露臺上的時候,“攀枝花”號已經在全速轉向。

外面,操作高倍警戒望遠鏡的瞭望員在見到艦長後,明顯被嚇了一跳,而且不知道是否應該把望遠鏡讓給艦長。

沒啥好奇怪的,在戰鬥的時候被分配到室外的,肯定是剛上艦的新兵。

如果近處存在威脅,還可以在旁邊的環形軌道上安裝一挺13毫米重機槍,並增加一個機槍小組。

衛少龍沒理會那名新兵,在出來之後,他朝後方機庫上的那門機關炮看了過去。

那可不是一般的機關炮,那是一門採用加特林原理,有7根30毫米炮管,最達射速高達每分鐘4200發的近防速射炮。

這門採購價格高達1500萬金元的速射炮,其頭號價值就是用來攔截反艦導彈!

追溯的話,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的後期,帝國海軍就投入大量資金,研究外能源驅動的轉管機關炮。

可惜的是,到大戰結束,都沒能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

此後,進入到噴氣時代,防空導彈取代高射炮,在大戰中表現突出的小口徑高射炮首先遭到淘汰。

原因無二,射程太近與射高太低,根本就沒法用來攔截噴氣式戰鬥機。

在戰後的30年裡,除了能用來支援地面部隊,以及在對付小型艦艇的時候還有一些價值的大口徑高平兩用炮之外,幾乎所有高射炮都被防空導彈取代,海軍也沒再研製小口徑高射炮。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8年之前,發生在南夕落洋上的那場戰爭。

當時,布蘭皇家海軍最為新銳的,滿載排水量達到4100噸,42型驅逐艦的首艦“謝菲爾德”號,竟然被一枚全重不到700千克,戰鬥部的裝藥量只有70多千克的“飛魚”導彈送到海底!

訊息傳來之時,帝國海軍上下是一片譁然。

不過,也只是一片譁然。

在深入調查後,帝國海軍才知道,事發的時候,“謝菲爾德”號上的對空搜尋警戒雷達處於關閉狀態,原因是,雷達發出的電磁波會干擾衛星通訊,而該艦當時正在用衛星天線接受來自後方的資訊。

此外,為了控制排水量,這種戰艦的上層建築物竟然用的是極易燃燒的鋁合金!

結果就是,在被導彈擊中前,別說是開火攔截,甚至沒來得及發射干擾彈。

根據戰後做的測試,42型驅逐艦的雷達干擾彈能夠對“飛魚”產生影響,比如讓導彈脫靶。

幾天後的另外一場戰鬥,布蘭皇家海軍就成功干擾了一枚射向航母的“飛魚”導彈。

此外,還有損管不力的因素。比如在被導彈擊中後,艦長竟然沒有在第一時間下達啟動滅火系統!

這麼多的巧合,“謝菲爾德”號不沉才是怪事。

從“謝菲爾德”號身上,帝國海軍得出的結論就是,把戰艦造得更大一些,避免讓電子裝置產生相互干擾。

此後,帝國海軍驅逐艦的噸位是扶搖直上,發展到現在,都接近1萬噸了!

如果有一種能夠攔截導彈的手段,那就完美了。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帝國海軍翻出了已經塵封30多年的轉管機關炮,並重新投資開始研製。

只是,初期研製投入並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