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了,波伊戰爭才結束5年,帝國還處於戰略收縮階段,首先遭到削減的就是帝國海軍。

不過,這種局面也就持續了幾年。

4年之前,“昭通”號在波斯灣遭到“飛魚”導彈攻擊之後,帝國海軍立即認識到了硬殺傷攔截手段的重要性。

關鍵就是,“昭通”號並沒有犯低階錯誤。

如果一定要說有啥失誤的話,也就是在接到襲擊警報後,“昭通”號沒有立即轉向離開危險海域。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昭通”號及時撤離,那架伊拉克戰鬥機未必會發起攻擊。

可問題是,在受到威脅之後轉向撤退,絕對不是帝國海軍的作風。

反正就是,捱了打之後,帝國海軍立即加大在末端防禦系統上的投入。

也就過了1年,研發代號為“730”的速射炮,帝國海軍的第一種能夠攔截掠海導彈的末端防禦系統問世。

正式裝備的其實第二代,也就是綽號“火旋風”的“730B”。

不是說“730A”不好,而是設計在的時候考慮欠周到,把至關重要的火控系統放在了別的地方,沒有跟火炮系統聯動,因此存在反應速度慢,以及精度偏低等問題,沒有達到海軍提出的戰術指標。

有趣的是,因為“730A”更加便宜,所以出口銷量是“730B”數倍,裝備數十個國家的數百艘戰艦。

相對而言,“730B”的主要改進,就是把搜尋火控雷達整合到炮座上。

為了提高毀傷效果,帝國海軍還專門研製了一種用來對付反艦導彈的炮彈,即30毫米次口徑穿甲彈。

在理論上,只需要命中1發,就能摧毀“飛魚”這種級別的戰術導彈。

即便攔截重型導彈,也只需要命中3到5枚就能夠確保摧毀。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測試,在持續時間為3秒的短點射中,對“飛魚”這種尺寸的反艦導彈的命中機率高達85%。如果開火時間設定為5秒,命中率能夠達到95%,只是持續作戰能力會大幅度的降低。

至於選短點射,還是長點射,由實際情況決定。

此後,在短短的2年時間內,帝國海軍集中採購600多套“火旋風”,裝備了所有大型戰艦。

像“攀枝花”號這類3000噸級的護衛艦,一般就只有一套。

其實,“攀枝花”號已經服役了10多年,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需要安裝重達10噸的速射炮。

所幸的是,直升機的機庫頂部夠寬敞,安裝一套“火旋風”的難度還不大。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無法應付來自正面的反艦導彈。

當然,反艦導彈一般是從側舷方向上射來。

看到“火旋風”轉動的時候,衛少龍暗自鬆了口氣,不過隨後舉起掛在胸前的行動式望遠鏡,朝西北方向看去。

開始的電話是大副從作戰指揮中心打來的。

預警機探測到了一個高速飛行的目標,推斷是那架攻擊機發射的反艦導彈,併發出導彈襲擊警報。

如果真是導彈,肯定來不及躲避。

“嗚——嗚——”

幾秒鐘後,淒厲的防空警報響起。

只是,首先開火的並不是速射炮。

“嗖”的一聲,位於艦橋前方的八聯裝通用導彈箱射出了一枚綽號“海蛇”的近程防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