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的下午,第41特混艦隊才到達大板港。

兩艘航母都沒進港,在港口外面放下交通艇把白止戰等人送進了港口之後,就轉向返回外海。

按照安排,第41特混艦隊將返回那球港,然後隨“橫江”號去旭海。

接下來幾個月,第41特混艦隊的頭號任務是與“橫江”號一道,為帝國海軍培訓艦載機飛行員。

春節過後,四艘大型航母將加入戰鬥序列。

雖然跟航母配套的官兵已經透過參與建造,提前完成了訓練,而且在戰時不需要考慮人員輪換的問題,但是航母搭載的艦載航空兵聯隊才剛剛成立,新增了數百名飛行員,訓練工作非常的繁重。

再說,“橫江”號經常被派去打醬油,或者是回造船廠維修。

計劃在年內完成的訓練任務,到現在才進行了不到三分之二,不然也不會派第41特混艦隊前去協助。

前往炎海作戰?

沒到時候。

在11月29日,劉向東指揮的第一艦隊就把陸軍送上了南珠國的呂島。因為獲得了部署在足島的岸基航空兵的掩護,陸軍航空兵也投入了上百架轟炸機,所以登陸作戰行動進行得較為順利。

當然,第一艦隊的6艘老式戰列艦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這6艘戰列艦都是在澄江港裡被炸沉,在不久前才修復,隨後編入了第一艦隊。

因為速度太慢,沒有多大的改造價值,所以主要就用來執行對地支援任務。

包括2艘“龍興”級在內的,另外4艘戰列艦將借維修的機會進行現代化改進,要明年中期才能迴歸。

只是,這些老式戰列艦的改進意義並不大。

哪怕是“龍興”級,在進行現代化改進後,到戰爭後期,也主要用來執行對地火力支援任務。

把老式戰列艦改造成快速戰列艦,不如直接建造快速戰列艦。

也就十多天的功夫,陸軍就攻佔了馬拉城。

進展如此神速,跟紐蘭軍隊幾乎沒有抵抗有關。

當時,留守呂島的紐蘭軍人總共還不到5000,而且大半是文職人員!

其他的去哪了?

在大戰爆發前,駐守南珠國的紐蘭軍隊的總兵力保持在5萬左右,而且東望洋陸軍司令部就在馬拉城。

這個駐軍規模,遠超殖民統治的需要。

要說的話,在上次大戰結束之後,紐蘭聯邦就把南珠國當成遏制帝國的橋頭堡,視其為西東望洋上的前進基地。

不過,這是在虛張聲勢。

自洛福斯往下,紐蘭聯邦的高層全都明白,當大戰重新爆發,就算投入50萬兵力,也守不住南珠國。

其實,紐蘭軍隊從南珠國撤退的行動已經持續了幾個月。

大概有3萬名紐蘭軍人,以及數萬名軍屬去了奧國,還在當地組建了紐蘭聯邦駐奧國特遣部隊司令部,後來改組為西南東望洋聯合司令部。首任司令官,正是在上個月晉升為陸軍上將,擔任東望洋陸軍總司令的麥克。

另外1萬餘名紐蘭官兵去了管島,編入當地的防禦部隊。

關鍵,去管島的全都是精銳的陸戰隊。

也就是說,紐蘭海軍肯定會死守管島。

此外,還有大概3000名紐蘭官兵被派往圖克要塞,其中有一支工程部隊,並且送去了大量工程裝置。

根據海軍司令部的判斷,紐蘭海軍已經把圖克要塞當成第二防線。

如果沒有能夠守住管島,沒能在管島消耗梁夏海軍的兵力與時間,紐蘭海軍肯定會死守圖克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