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鍾進衛講解完畢後,他皺著眉頭對鍾進衛說道:“中興伯,下官覺得如果按此法燒製出水泥的話,產量太低,而且頗費人力,恐水泥本錢太貴而不能大用。”

鍾進衛一想也是,不過產量的事情還不急,現在是要先把水泥燒出來再說。

鍾進衛還沒有說話,徐光啟已經在那邊建議開了:“如若此窯燒製水泥可行,下官覺得一些地方可以用水力或者風力來進行。如原料的細磨與混合,鼓風也可以由人力改為水力持續不斷的進行。”

鍾進衛一聽,徐光啟這麼上道,已經有主意來改進一些細節。當下大喜,不負責任地道:“好,那這些事情就託付給你了,等水泥燒製出來後,要你幫忙改進下流程,儘量提高產量。”

徐光啟當仁不讓的接下了任務,然後,他喝了口剛換上的熱茶,有點猶豫地問鍾進衛道:“中興伯,下官想求證一事,不知可否否?”

“請說。”鍾進衛好奇地看著眼前這個老頭,不知道他想問什麼東西,竟然還帶著一絲猶豫。

“皇上向下官索要《農政全書》,說是聽中興伯所言下官著有此書。下官想問的是,中興伯從何得知下官有此書?”徐光啟盯著鍾進衛,想看他是怎麼解答這事。

“啊,這個,我猜的。”鍾進衛耍無賴了,看徐光啟這神情,好像這本書還沒有出來。

徐光啟無語,心道,你猜的,就告訴皇上,這可是欺君啊!這事你也敢做,真夠大膽的。

“難道你沒有麼?”鍾進衛試探著問徐光啟。

“下官唯實沒有這本書。”徐光啟無奈地搖搖頭。

“那你一共寫過那些書或者文章之類的。”鍾進衛估摸著徐光啟應該是沒有整理出書稿。

其實徐光啟到死都沒有出過一本叫《農政全書》的書,這本書是他的門生陳子龍整理了徐光啟留下的書稿後,在徐光啟死後六年才出版的。

徐光啟捋著長鬚,想了一會,然後才回答鍾進衛道:“下官寫過或譯過一些東西,按照次序給中興伯說說吧。”

“好,好。”鍾進衛連忙答應。

“萬曆三十一年,出《毛詩六貼講義》四卷,萬曆三十五年,譯《幾何原本》六卷及《測量發義》一本,萬曆三十六年,有《測量異同》、《甘薯疏》...”

“等等,剛才你說什麼?”鍾進衛一聽,好像有個敏感詞,連忙打斷了徐光啟。

徐光啟被打斷,有點意外,不過還是按照中興伯的要求再說了一次:“有《測量異同》、《甘薯疏》”

“對,就是這個《甘薯疏》,你說的這個甘薯,是不是就是長在土壤裡面,大塊根莖可食,土上面的是藤狀枝葉生長,也可食。”鍾進衛說著激動起來了,自己記得後世的紅薯,也叫蕃薯,甘薯的名字。這東西可是糧荒必備之物啊。

“中興伯也知道此物?”徐光啟見鍾進衛準備地描述出甘薯在地裡的情況,不由問道。

鍾進衛再也坐不住了,站了起來,走近徐光啟,驚喜地問道:“這甘薯在那裡可以拿到?”

徐光啟有點詫異鍾進衛的表現,想了下對鍾進衛說道:“下官好吃這蕃薯,來京師赴任的時候帶了一些,早已吃完了。”

鍾進衛一聽,有點失望,怎麼能吃完呢。

“聽聞中興伯自海外歸來,這甘薯也是傳自海外,難不成中興伯也和下官一樣好吃這甘薯不成?”徐光啟自動腦補鍾進衛剛才激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