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推薦甘薯(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是想吃,是想向皇上推薦這種甘薯。”鍾進衛無奈解釋道。
“哦,中興伯以為這甘薯可以推廣到大江南北?”徐光啟一聽,心裡一動,連忙詢問。
“豈止大江南北,大明全國各地都可以種。不但可以種,而且還是耐旱高產作物,是百姓糧食補充必不可少之物。對了,你不是寫過這《甘薯疏》麼,你不知道?那你的《甘薯疏》都寫了什麼?”鍾進衛有點疑惑。
徐光啟有點慚愧,老臉微紅,對鍾進衛道出了《甘薯疏》的前後來歷以及為什麼最終沒有向皇上推薦的原因。
原來,這甘薯,原是海外呂宋之物。當地西洋官府嚴禁甘薯出口,萬曆二十一年閩人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帶回福州試種。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甘薯可以救荒。金允試種,俟收成後呈驗。當年,試種成功,金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
萬曆三十六年,長江以南發大水,稻麥都沒有收穫。徐光啟的門客莆田徐生多次給他送了甘薯種子。徐光啟試種成功,遂寫《甘薯疏》意欲推廣。
《晏子春秋》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這觀念在明人中根深蒂固,徐光啟在甘薯疏序中對這種觀念提出了質疑,以甘薯為例,倡導不同地區的作物不一定就不能互相引種。
老百姓沒文化,看不到徐光啟的《甘薯疏》。士大夫不愁吃喝,加上長江以南地區,次年麥稻豐收,基本不愁吃,所以沒幾個人操心甘薯是否能在當地引種,甘薯的引種就極為緩慢。
徐光啟後來又忙於科學研究,中外交流和宦海生涯,也就沒有向淮河以北極力推廣,更是沒有向朝廷推薦,怕萬一有問題被政治對手彈劾。
甘薯這種產量極高的農作物,就以極緩慢地速度在民間傳播著,一直到清初才推廣到全國。
鍾進衛聽完不禁啞口無言,要是明朝就有專門的農業研究院研究農作物產量的話,甘薯早就會被推薦到研究院進行全國範圍的試種推廣,這樣的好處是有用則推薦人有功,無用也沒關係,多了研究院一道緩衝。
甘薯推廣到大明全境的話,就能緩解明末的農民起義,說不定滿清也入主不了中原,後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真是可惜。
今日天色已晚,鍾進衛和徐光啟當場商定,明日一早,徐光啟帶《甘薯疏》與鍾進衛一起,聯名向皇上推薦甘薯,務必全國推廣試種。
當晚,徐光啟回到自己府邸,找出自己當年寫的《甘薯疏》,又看了一遍,唏噓不已,要不是中興伯的極力推薦,自己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就被埋沒了。
次日,天剛亮,徐光啟就早早來到陶瓷廠,匯合鍾進衛,前去覲見崇禎皇帝。
此時,崇禎皇帝已經在文華殿處理政務了,他的心情並不怎麼好。
昨日下午,刑部接到他的指示,又有東廠聽審,加上證據確鑿,二個御史全部被判抄家流放。
從這幾個御史家裡抄出了六十多萬兩白銀,其中歷次貪汙受賄所得就有四十萬兩之多。御史以清廉自居,承擔朝廷監察百官之職責,自己卻已有如此嚴重之貪汙,可見其他官員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吏治爛到何種程度,崇禎皇帝不敢去想像,因此心情沉重。
他聽到中興伯並禮部左侍郎徐光啟求見,以為水泥已經試驗出來了,心中一喜,沖掉了剛才的鬱悶,連忙召見。
鍾進衛一進文華殿,也顧不上向崇禎皇帝行禮,就先開口說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大喜啊!”
鍾進衛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話,聽起來有點像喜得貴子的賀語。
跟他身後的徐光啟一聽,心中不禁有點無語,這萬一甘薯在北方推廣有問題,你中興伯這麼嚷嚷不怕皇上降罪?
崇禎皇帝一聽鍾進衛的恭喜,連忙從御座上站起來,總算有好訊息了:“可是水泥燒製出來了?”
“啊,沒有。”鍾進衛一聽崇禎皇帝會錯意了,連忙否認。
崇禎皇帝一聽,失望地坐回御座,埋怨鍾進衛道:“鍾師傅待在陶瓷廠,水泥沒有燒製出來,還有什麼事情能值得朕大喜。”
鍾進衛衝崇禎皇帝笑笑,也不說話,側過身子,向徐光啟努努嘴。
徐光啟走上一步,站鍾進衛左側後方一點,向崇禎皇帝行禮:“臣,禮部左侍郎徐光啟參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