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貨幣(第1/2頁)
章節報錯
“陛下,我那個時代有一句話,就是誰掌握了金融,誰就掌控了世界。”
“何解?”崇禎皇帝聽的雲裡霧裡的。
鍾進衛解釋道:“這個是講紙幣最終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誰掌握了紙幣的發行權,誰就能捏住紙幣結算國家的脖子。”
崇禎皇帝和溫體仁的頭上都是一堆問號,怎麼可能?
鍾進衛繼續用他所瞭解的一知半解的知識講解道:“當然,不是說朝廷印印紙幣就可以的。還有一系列的東西一起作用才有這個效果。”
其實鍾進衛講的是現代金融的威力,國朝為什麼不敢開放金融行業,就是怕被外國資本給掌控。這個和紙幣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只是紙幣是其中的一個表達方式而已。
“鍾師傅,請講仔細些,朕有些聽不明白。”崇禎皇帝很老實的要求鍾進衛道。
“那我們一步一步的來講吧。”鍾進衛模仿著一個專家的樣子說道。
“建立了準備金制度。老百姓拿著紙幣去用了,覺得很方便,又保值,就都樂於使用。但前期的時候,朝廷只是印了一千兩紋銀的紙幣而已,老百姓不夠用啊,怎麼辦?”
溫體仁沉住了氣沒說話,只是看著鍾進衛。而崇禎皇帝畢竟年輕,被鍾進衛的言語帶動起來了道:“怎麼辦?”
“就讓他們把家裡的銀兩放朝廷這裡來,朝廷給他紙幣。這樣他就有紙幣可以使用了。”
“那好處呢?”溫體仁就盯著這。
“好處就是準備金都不用朝廷準備了,朝廷就可以印紙幣了。”
“可印出之紙幣又非朝廷之紙幣,只是百姓銀兩的替代之物而已。”溫體仁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紙幣的最初功能,其實就是實物貨幣的一個替代品而已。
“慢慢來。”鍾進衛笑呵呵的回答道。
“如此下去,朝廷的準備金是不是會有足夠多了。理論上說,市場上的紙幣再多,也是和朝廷儲備的準備金是一比一的比例,可以應付任何規模的兌換。”
這個是可以想象的,崇禎皇帝和溫體仁都沒有疑問。
“這個時候,朝廷就可以多印一些紙幣了,比如準備金有一百萬兩,老百姓可能最多隻會來兌換八十萬兩,相當於還多了二十萬兩的準備金,朝廷就印個一百二十萬兩的紙幣出來。多了這個二十萬兩的紙幣就可以用了。”
這樣朝廷就能憑空多出二十萬兩,而不用擔心貶值,那就太好了。崇禎皇帝美美得想到,眼下缺錢啊,要能立刻就印出個二十萬,一百萬的就更好了。
沒想鍾進衛來了個轉折:“不過,這個二十萬兩不能隨便用。”
“為何?”溫體仁現在聽的仔細,已經感覺不到其實沒吃多少東西,肚子正餓著。
“因為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鍾進衛插進一句後世名言,心裡有點暗暗得意。
沒聽明白,崇禎皇帝有點急了,忙問道:“鍾師傅,怎麼講?”
“因為這二十萬兩實際上是沒有真正的準備金的,如果朝廷直接就拿出去用了,這一次可能沒問題,然而,一次,兩次,三次,再之後呢?最後導致的結果肯定又只有一個結局:老百姓手中的紙幣越來越多,最終害怕紙幣貶值而來兌換銀兩。結果出現準備金不夠兌換的尷尬局面,信譽就會損失。”
“那該怎麼用這二十萬兩呢?”崇禎皇帝非常關心這個問題。
“遵循一條原則:紙幣出去,實物進來;實物進來,紙幣出去。”
這下連溫體仁都暈了:“中興伯的意思是所有紙幣全部都要有對應的準備金?那豈不是沒有額外的二十萬兩了?”
“不是的,這裡的實物,並不是說一定要銀兩。也可以是其他資產,比如珠寶,首飾,房屋,田地等有價值的東西。”
“鍾師傅,再講仔細些。”崇禎皇帝和溫體仁你一個問題,我一個問題的配合著鍾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