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紙幣(第2/2頁)
章節報錯
“是的。”溫體仁配合著給了答覆。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大明寶鈔應該是值那麼多銀兩了,但大明寶鈔的成本其實也沒多少,老百姓換了回去後,如果不能用來交易,就和普通的紙沒什麼兩樣了。而銀子和銅錢卻不一樣,就算不能用來交易,但其所含的價值還是在的,可以用來製作銀器銅皿之類的。是不是?”
大白話就是通俗易懂,誰也不能否認,崇禎皇帝和溫體仁都聽得明白。
“大明寶鈔一開始的時候,為什麼能用?是因為朝廷強制使用,朝廷說一貫寶鈔就是值一貫銀錢。可漸漸的寶鈔越發越多,我這手裡還有很多沒用完的,結果又收到好多。好,那我就拿著寶鈔四處買東西去,反正有很多,花不完。我這樣做,你這樣做,最後大家都這樣做,這麼做的最終結果就只有一個,一貫寶鈔買到的東西將會越來越少。而正是因為寶鈔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老百姓就對寶鈔越發的不信任,恨不得馬上出手,又開始用寶鈔買東西,於是,一輪一輪的下來,寶鈔也就是一張紙了。”
這些貶值的道理,溫體仁基本明白,但崇禎皇帝就不是很明白了,貨幣這塊內容,說實話,古代還沒有專門的人研究貨幣的經濟體制和規律,有明一朝的皇帝都不怎麼理解,全是要用錢了就印寶鈔。
“那麼怎麼讓寶鈔重新從紙變為貨幣呢?我覺得現在是個好時候。”
“中興伯此言何解?”
“大明寶鈔已經有很多年沒有怎麼印製了,這樣,重新啟用大明寶鈔的歷史負擔就會輕很多。我們可以分幾步走。”
“第一步,回收以前的大明寶鈔,然後統統銷燬,把歷史負擔解決掉。”
崇禎皇帝搖搖頭:“朝廷現在沒有能力去回收大明寶鈔。”
“不是一比一的回收,可以用市場價去回收,比如一兩銀子回收幾千貫大明寶鈔。”
崇禎皇帝還是搖搖頭,朕的銀質容器都被融掉作為軍餉了,那還有額外的錢去回收以前發行的大明寶鈔。
“那算了,乾脆耍賴皮好了,咱們另外發行一套紙幣,這樣就沒有一點歷史負擔。”鍾進衛想著封建社會還是有好處的,就是真這樣賴皮掉了,好像也沒有什麼事情。
“鍾師傅且往下講。”
“第一步,召集全國最好的工匠,用最先進的印刷技術,和最好的紙幣專用紙來進行印刷紙幣,盡最大可能來杜絕偽造紙幣的可能性。”
紙幣的一大缺點就是怕偽造,這點,明朝人都是有見識的。以前的大明寶鈔上面直接就寫明,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偽造的處罰不可謂不重。
因此這第一步沒有任何問題,崇禎皇帝和溫體仁都理解。
“第二步,建立準備金制度。”
這個聽不明白了,崇禎皇帝問道:“何為準備金?”
“就是發行多少紙幣,就儲備多少實物。打個比方,朝廷要印一千兩紋銀的紙幣,就要有一千兩紋銀的儲備。”
“為何?”
“為了建立紙幣的信用體系。朝廷發了一千兩紋銀的紙幣出去,百姓擔心紙幣貶值,不值那麼多錢。那麼沒問題,百姓可以拿那個紙幣來換實在的紋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百姓不用擔心手中的紙幣會貶值。”
“鍾師傅,如此做的話,朝廷有何好處,發出去的紙幣有對應的銀兩儲備,還不如直接發銀兩。”
“陛下,市場流通紙幣,就能解決臣去酒樓吃飯所遇到的那些問題,減少了很多麻煩,百姓自然就會樂意交易,錢財一流通,商業發展就會更繁榮,朝廷自然能從裡面取得更多好處了。”
這裡面涉及的內容很多,鍾進衛也不是很清楚,就只是簡單的講了下,不過就算講解的這麼簡單,崇禎皇帝和溫體仁都不是非常清楚裡面的關係,只是看到鍾進衛一幅理所當然的樣子,好像道理很淺顯易懂,應該是不會有錯的。
“當然,朝廷所能獲得最主要的好處,還不是這個。”
“那是什麼?”崇禎皇帝一聽朝廷有更大的好處,筷子都被丟一邊了,趕緊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