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利在千秋【求票】(第3/4頁)
章節報錯
霍去病在大青石上落座,看向奔騰的黃河。
“我想興水利,建大渠。”
董仲舒在一旁蹲下來,侃侃而談:
“大河流域,中下游是我朝農商、文化,修行最昌明的區域,也是人口最稠密的所在。”
黃河自西向東流,便於東西橫向聯絡,而不便於南北縱向的聯絡。
這使得縱向的地域交流,受到很大影響。
許多富饒之地,長期得不到開發。
這種地理缺陷,也造成了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
董仲舒又提及軍事上的利弊:
“要保證軍事,需大量糧草的運輸,溝通南北水運,開鑿河渠對軍事行動,有諸多利好。”
“歷代都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的舉措。春秋時吳王夫差為進攻齊國,運兵運糧,開鑿運河邗溝。”
“從春秋到大漢,歷代開鑿的河道,分佈遍及大半個國境。
這些人工河渠,與天然河流連線起來,可以讓河道更通達,減少水患,增良田萬頃。
原有這些四通八達的水道,為我的構想,奠定了基礎。”
董仲舒做最後總結:“我想將若干自然河或舊溝,連成一氣,在我大漢境內,開一條串聯南北的大河。”
霍去病非常震驚,迅速琢磨了一下董仲舒的打算。
這老夫子是想把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沿線的舊渠連起來,沒有的渠道,則開渠建造,形成一條大運河。
其好處就不必說了,經濟,軍事,消災減患等等。
從長遠看,利在千秋。
董仲舒說的這條路線,幾乎涵蓋了後世隋唐大運河的大部分路線。
以洛陽為中心,靠攏長安,四通八達。
若能建成,不僅豐富了漢境內部的運輸,串聯南北,且能組成一個大的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連起來,也能讓大漢更強壯。
促進沿線城市揚州、杭州、洛陽、開封等地的發展。
霍去病念頭快速變化,想道:這方世界多了修行,人力能達到許多常人做不到的程度,其社會發展速度,也被大幅度推動提前了。
始皇帝的穿越,就大大提高了農產,軍事的發展速度。
要不是因為封禁皇陵裡的東西,可能現在這方世界,已經比認知中要有更大的差異和變化。
董夫子的構想,是結合修行力量才誕生的。
歷史上那個董仲舒可沒開鑿過大河。
嗯,說不定也有過類似的念頭,但受限於實際情況,沒成行。
“夫子想雄起一把,做成此事,為何先找我?”霍去病問。
雄起一把,董仲舒啞然失笑:
“霍侯你是陛下帶大的。反過來,你對陛下的影響力也最大。
陛下對你無條件信任,之前你進言要造船,陛下聽後立即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