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利在千秋【求票】(第2/4頁)
章節報錯
兩人立足在一座矮山之巔的大青石上,下方稍遠處,有一座小縣城。
從高處往下看,落日傾灑著餘暉。
金黃的光色裡,小城炊煙裊裊。田園農舍當中,一隻小母雞帶著幾隻雞雛悠閒踱步,三兩隻肥鴨在水裡嬉戲,臀頸搖擺,翎羽迎著晚霞,熠熠生輝。
還有幾個農戶坐在院內攀談,笑容滿面。
“今年是豐年,無大災患,所以家家戶戶不必為吃喝發愁。”
董仲舒沉聲道:“大河,大江(長江黃河)沿岸,如是的小城,縣郭之地,村寨,有近千處。”
“八年前,霍侯你還只有十歲,又身在長安,可能不記得發生過什麼。
當時大河渡口決堤,沿岸被洪災席捲的小城有上百座,浮殍遍野,家畜,人的屍體被泡得腫脹,發臭……那種情景,老夫畢生難忘,到今日仍有做噩夢的時候。”董仲舒聲音低沉。
霍去病隱約明白了這位儒家當世第一人,非要拉著自己過來的目的。
“老夫那時候就發下宏願,要效仿古之大賢,為兩岸民眾做些事情。”
霍去病眺望不遠處的小城,又回頭看了看黃河奔騰的水勢。
不論在哪方世界,文明必然要依附水系發達之地來衍生,發展。
世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無一例外都是依河而興。
黃河、長江這兩條大河,是哺育漢民族的母親河。
但蘊育文明的同時,令人毛骨悚然的洪水和乾旱,從歷史的開端就困擾著沿河的民族。
商周,甚至更早的上古時期,漢人在享受河流賜予的沃土與灌溉之利的同時,就開始和各種水旱災異作鬥爭。
大禹治水,婦孺皆知。
春秋時,吳王夫差下令開鑿連線長江和淮水的運河邗溝。
雖然當時並未完全竣工,但極大的方便了吳越人民同北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戰國,秦之李冰父子主持修葺的都江堰,沿用到後世千年。
還有鄭國渠、溝通長江與珠江的靈渠,並稱為秦時三大水利工程。
武帝時期,歷史上曾有過一次巨大的水患。
當時黃河瓠子決口,洪水向東南灌滿了鉅野澤,入泗水、淮水,波及十六郡,半壁漢境招災。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親臨,指揮堵口。
適時武帝已年近五十,發卒數萬塞瓠子河缺堤,令群臣皆負薪,上至將軍官吏,下至軍士民夫,人人參加抗洪,才最終堵住了缺口。
以皇帝之尊,親自登決口大堤治水,是有史以來的首次。
事後武帝作《瓠子歌》悼之,在堵口處修築“宣房宮”以紀念。
武帝登基早期,霍去病還小,亦有過一次水災。
當時皇帝年紀尚輕,也麻了,惶恐不安,覺得是天降大災。
這方世界雖然有修行,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天象,但大災大患,天傾地覆,卻是難以盡數抵禦。
那次以後,皇帝深感水患之重,只要是治水,即便財稅再吃緊,也會抽調銀錢,傾力治患。
後來皇帝先後建造了漕渠,龍首渠,白渠。自長安引渭水東通黃河,便利了漕運,溉地萬餘頃。
“夫子帶我來看大河,講受災,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