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茶葉貿易的提前出現?(第1/2頁)
章節報錯
房玄齡的微妙感覺其實沒錯,因為韓王府的曬鹽和海鹽提純技術確實沒有皇帝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為將來一旦技術成熟了之後,海水曬鹽的產量遠超他們的想象!而且如果馬良他們試驗成功的提純技術也能夠大規模普及的話……
說實話,李元嘉覺得中國的鹽業史應該就要改寫了。
所以在收到了皇帝給自己寫的“家書”之後,李元嘉也是一臉的懵逼,在自己書房裡愣了好半天。
什麼情況?
到底發生了什麼?
難道說;有人掉包了自己寫給皇帝的信,想要陷害自己一把?
不過仔細看了一眼書信的內容,發現內容雖然不多,但是字跡明顯就是老二的飛白體之後,李元嘉把這種被迫害的感覺給收了起來,並且最終確認了一件事情——大唐的皇帝陛下對於海水曬鹽似乎不是很重視,甚至連粗鹽提純技術都沒有詢問太多,只是輕描淡寫的寫了一句“知道了”而已,倒是對於韓王府賣去北方的茶葉非常的關心,問了很多和突厥商人巴哈力有關的問題……
也就是說,關於海鹽這就完事兒了?
翻來覆去的看著皇帝的回信,李元嘉在懵逼了好半天之後,終於眼神一跳,眉頭皺了起來:“不對!肯定不對!難道說……當初我給老二寫的信沒有說清楚?對了……我當時是怎麼寫的來著?”
撓了撓頭,李元嘉開始努力的回憶起自己給老二那封信的內容。
皇帝的反應實在是太出人意料了,所以李元嘉能想到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在信中沒有表述清楚,讓李世民誤會了海水曬鹽的牛逼,忽略了提純技術的重要性!
所以說……
“噝……因為我說的太含糊了?”
仔細的回憶了好半天之後,李元嘉終於回想起了自己在信裡寫的內容,然後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牙根子瞬間有些疼了!
李元嘉寫的那封信,現在想想確實有點含糊了。
原因很簡單,好多東西他還不是很清楚。
比如說海水曬鹽的方法雖然是李元嘉提供的,但是他提供的只是自己上輩子零零散散得知的一些原理,其中最主要的甚至是來自於《舌尖上的中國》。所以根本上來說,海水曬鹽還是那五個鹽工一點點摸索出來的,所以具體的效率如何,產量如何,李元嘉都不是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根據一個鹽工的敘說來大致推斷。
所以當初寫信的時候,李元嘉自然不敢把話說得太滿。
他和韓路成或者馬良說話的時候,牛逼吹的大一些沒關係,但是和皇帝吹牛的話,到時候萬一達不到豈不是很丟人?而且丟人還算是小事兒,要是給人扣一個欺君的帽子……
反正只要想一下,李元嘉就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至於說粗鹽提純技術他倒是說的比較客觀,但是就因為太客觀了,所以李元嘉如實敘述了提純一斤海鹽的成本!
而在古代提純海鹽,成本自然不可能低了。
先不說馬良他們試出最好用的東西是來自於桐柏縣,需要千里迢迢的運送過來,單就說把碳酸鈉溶解,然後和海鹽溶液相互作用,還要反覆幾次……如果沒有李元嘉的親自指導,就憑馬良和那些學生們能搞定?
這還是韓王府的精英們,不但能讀書識字,還學習了數學和阿拉伯數字,在這個時代絕對算得上科研精英的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