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換成普通的工匠,會是什麼結果?

正是因為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給皇帝寫信的時候,李元嘉才會刻意的強調了提純粗鹽所需的技術和成本,就是怕皇帝想差了什麼,到時候一張嘴就讓自己每年提純多少多少海鹽什麼的,那就慘了。

而琢磨了半天之後,李元嘉舔了舔嘴唇暗自思索道:“難道就是因為說的太含糊,讓老二誤會了?”

越這麼想,李元嘉越覺得有道理。

畢竟按照他現在回憶起來的書信內容,海水曬鹽不過是一種新的方法,並沒有表現出比熬煮法好在哪裡;至於說提純技術的話,因為李元嘉刻意強調了成本和難度,和現在市面上的精鹽比起來的話,似乎也沒有什麼優勢?

“呃……”

想著想著,李元嘉的臉色變得古怪了起來。

似乎是……

信裡寫的太過於現實,讓皇帝覺得沒什麼意思了?

在書房裡面轉了好幾圈之後,李元嘉終於停了下來,忍不住苦笑了起來。只不過就算這個猜測是真的,他一時間也無法可想,畢竟信中的話全都是事實。

至少在短時間內,海水曬鹽的效率很難提高上去,粗鹽提純的成本也很難降下來。

這兩方面,都需要時間去完善和改進技術。

就像造紙工坊和玻璃工坊那邊一樣,李元嘉需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保持足夠的耐心,然後等著手底下的人給他帶來驚喜。

“得,只能先這樣了!”

又琢磨了好一會兒之後,李元嘉輕舒了一口氣,搖了搖頭下定了決心:“既然老二現在看不上海水曬鹽技術,那就咱們自己先搞著吧……嗯,反正有了這封信,就等於有了一道護身符,至少做這件事兒沒什麼問題了!”

做出了決定之後,李元嘉的心情一下子就放鬆了下來。

自然而然的,注意力就轉移到了茶葉上面——皇帝對茶葉的興趣之大,稍稍有些出乎李元敬愛的意料之外。

畢竟巴哈力的採購量,也才兩千斤而已。

所以仔細研究了一下皇帝的回信之後,李元嘉慢慢就心中有數了。

李世民的意見很簡單,那就是鼓勵韓王府繼續和突厥商人做生意,而且還可以擴大自己的客戶群體,再找一些高麗商人、吐蕃商人什麼的,再賣點茶葉出去試試看。

“看樣子,這是動心了啊!”

反覆琢磨了幾遍之後,李元嘉輕輕摩挲著剛剛冒出了一茬絨毛的下巴,眼角很快就露出了一絲笑意:“這種事兒肯定急不來,不過原本從民間開始興起的茶葉貿易,現在不光是有了一位親王控制著有組織的展開,甚至還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和支援,看來對外茶葉貿易提前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應該是板上釘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