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元嘉看來,棉被這種東西必須要等到十一月份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

所以他不會犯和以前一樣的錯誤,在天氣不熱的時候就把被子送出去,然後任由人家把它束之高閣。然後等到冬天到了,天氣也寒冷起來的時候,又把管用的絲綿被子給拿出來,這種棉被開是了壓箱底的生涯!

不過……

“關鍵之處,還是在於土地……不,應該說是生產力!”

坐在自己的書房裡面,李元嘉拿著炭筆在白紙上寫寫畫畫,眼睛漸漸的眯了起來。

棉花的真正未來,絕對不會在於朝堂之上!

無論皇帝也好,後宮的貴人們也好,乃至於朝堂上的諸多大臣們也好,對於棉花恐怕都不會那麼的上心。因為他們自己有代表著舒適的絲綿,有代表著華貴的皮裘,棉花這玩意兒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真正需要它的,應該是普通的百姓們。

只有為了能夠溫暖過冬而想盡辦法的窮苦人,或者必須用一層又一層麻衣來保暖的普通平民們,才會需要棉花這種輕柔而又暖和的東西。

但是讓人遺憾的是,棉花的生產是需要土地的。

而在這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土地是最為寶貴的資源,李元嘉很難想象自己應該如何說服那些貴族老爺們,讓他們把一部分寶貴的土地用來種植棉花,而不是種植糧食。

衣食住行,別看衣是排在食的前面,可是生存的第一要素依然是糧食,穿的話只要凍不死不就行了?

至於說寒冬臘月裡偶爾凍死幾個窮鬼,誰會在乎?

要不然棉花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非要等到大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用強制的手段才能在全國普及開來?

所以說,只有糧食產量上去了,才有餘地來種植棉花。

只不過在這年頭,想要把糧食產量搞上去又談何容易?哪怕李元嘉拿出了很成熟的曲轅犁,可是到現在大唐的普及率有多少?百分之十?還是百分之二十?還有可以提高灌溉率的新式翻車和筒車,恐怕遍佈天下的時間是要十年、百年為單位了。

而且農業的發展,自然也不是光靠兩樣新工具就能如何如何,要不然曲轅犁和筒車都是唐朝出現的,改變了多少?

想來想去,李元嘉都是一臉的無奈。

“沒辦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最後把炭筆摔在了白紙上,李元嘉的目光漸漸變得深邃了起來:“造紙術,活字印刷,玻璃,曲轅犁,翻車,筒車,當然還有阿拉伯數字等等,能做多少做多少,總之這輩子只要是沒白活就好了……唔,說起來,《數學》的前兩冊應該很快就能印刷出來,到時候扔進新華書店試試水好了。”

李元嘉日常的煩惱和無力感,並沒有太大的影響這個世界的正常執行。

不過在他的催促下,李忠那邊倒是很快就開是了《數學》第一冊和第二冊的印刷——因為已經做好了雕版,李忠他們也摸清楚了雕版印刷的流程的緣故,兩本書的印刷速度非常快,很快就能完成各自三百本的任務。

新印出來的兩本書,李元嘉準備讓它們悄無聲息的出現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