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農村集市大力丸(第1/3頁)
章節報錯
整個下午
都和一杯茶糾纏
端起放下
又端起
整個記憶
都和一個人有關
想起忘記
又想起
過了這麼多年
愛與恨早已
被深挖掩埋
為何
還會在某個地方
某段時間
讓往事
觸動了
傷心的弦
……
——張緘《傷心的弦》
……
寫這個章節的時候,張緘想起費孝通先生寫的《鄉土中國》,書是多少年前囫圇吞棗讀的,內容早就忘的七七八八了,但先生在書中用樸質無華的語言剖析的鄉土本色中濃厚的人情味,還是深深的刻在張緘對鄉土的回憶中。
張家村不僅給了張緘生命,也是張緘記憶的起源,在這裡有他的家人和鄉親,這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花草,每一個人的聲音都能與他的靈魂共鳴。
張家村住了二三百戶人家,一千來人,主要姓氏是張姓和嶽姓,張家村也是張家鄉的中心村。
張緘村那時的集市是新修的瀝青路,長約二百米,一天逢集,一天背集。
逢集的時候四鄉八村的村民都來張家村趕集。
寒假因為臨近年關,逢集的時候非常熱鬧。
賣包子饅頭各種小吃的,賣牛羊豬肉的,賣雞鴨鵝的,賣紅薯蘿蔔青菜的,賣味精大料紅辣椒的,賣鍋碗瓢盆的,賣黃鱔大魚小蝦的,賣年糕糖稀柿餅的。
賣對聯灶神財神的,賣煙花爆竹的,賣刀槍棍棒玩具的,賣棉花糖冰糖葫蘆的,賣菸絲菸袋的,讓猴子作揖磕頭雜耍的……
各種吆喝,辱罵聲,人群熙熙攘攘。
張緘和小山家都在街面上做生意,前文已經提到,張緘家開了一家小診所,曹小山家是賣鍋碗瓢盆雜貨的,小品家不做生意,靠兩季收成和他父親打打零工。
那天上午,曹小山到張緘家找張緘去趕集,他穿著一個米黃色的絲棉襖子,是她姐姐從廣州帶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