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皇帝贊同,群臣默許,陳氏反對(第2/4頁)
章節報錯
他笑著說道:“朕也是方才知道,臨安以及二鳳那個小子,竟然千里迢迢跑到了遼東郡去從軍了。”
“這次能夠戰勝高句麗,他們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若瀚可以放心,哪怕是此次戰爭休止,他們的功勞也不會被抹殺。”
“若是論功行賞,當封侯拜相,朕欲封臨安、二鳳為“公爵”,不知若瀚覺著如何?”
楊堅是虛偽的,但同樣也是聰明的。
他沒有單單的將陳臨安拆出來,反而是捆綁了一個李世民。
楊堅想要讓牢不可破的陳李聯盟之間產生一絲裂紋,順帶挑撥一下李世民和陳臨安的關係。
若是因為陳氏的反對,讓李氏失去了一個國公的封賞,那麼李氏還會站在陳氏這邊麼?若是因為陳臨安的緣故,讓李世民失去了一個國公的位置,李世民還會與陳臨安那麼友好麼?
楊堅坐在那裡,心中盤算著無數的算計。
他高高在上的看著一切的發生,縱容著一切的發生,但在關鍵的時候會選擇“點破”和用“陽謀”阻止一些事情的發生。
比如,在當年陳湛收李淵為弟子的時候他沒有阻止,但是卻在李淵誕下第二個子嗣之後不久,便著人將李淵調往太原鎮守,沒有聖旨不可以輕易離開。
也因此,隔絕了李淵其他子嗣與陳氏之間的關係。
等到李淵百年之後,這群子嗣進行爭鬥的時候,李氏和陳氏的關係還會那麼好麼?
不會了。
因為若最後上位的是李建成,他會想“陳氏當年為何不幫我?”
若最後上位的是其他子嗣,他們會想“陳氏會不會給大哥報仇?”
一個小小的調令就能夠做到的事情,楊堅為何要花費巨大的力氣再去做?
就如同現在,一句簡簡單單的話,一個沒有實權的爵位就能做到的事情,為何要與陳氏、李氏撕破臉?
楊堅以為,陳若瀚會看不出來他的心思。
但很可惜的是,陳若瀚雖然年輕,但卻天縱奇才,他看出來了楊堅所想的一切,並且看出來了楊堅的打算。
他不打算走進楊堅的圈套裡。
“啟稟陛下,臣所為的,並非是臣的七弟。”
陳若瀚抬起頭,眉宇中帶著的全然是凜冽和無謂,他的聲音由小及大,變得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恢弘。
“臣所為,乃是天下蒼生。”
“高句麗前倨後恭,難道真的是如同他們的上奏書中所說的那樣,是他們知道錯了麼?”
“不。”
“他們不是知道錯了,他們只是知道自己要死了。”
“所以他們才搖尾乞和。”
“陛下以為,是因為陛下的仁德,所以高句麗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上書嗎?”
“不。”
“真正“感化”了高句麗的,是他們已經丟失的十幾座城池,是已經兵臨高句麗都城之下的大隋軍隊,是那些犧牲在異國他鄉計程車卒們,是那些在前線如今依舊在拼殺的將士們。”
“此次攻打高句麗,所花費了無數金銀,十二倉中的糧食幾乎消耗了一大半,這些消耗難道陛下看不到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