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皇帝贊同,群臣默許,陳氏反對(第1/4頁)
章節報錯
楊堅的反應沒有讓眾人覺著意外,畢竟楊堅本身就是這樣一個虛偽而又虛妄的人,無論是針對西域還是針對草原上新生的蠻夷,只要願意歌頌他的“仁德”,他就會給他們無限次的機會。
這或許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缺什麼,就會強調自己有什麼。”
以“弒君”“謀逆”起家的人,自然要宣揚自己是仁德和藹的君主,自然要表現自己的慷慨,自然要強調自己的品性,因為他們害怕史書將他們真實的面目揭露出來。
這一點從楊堅往日裡所做的事情就能夠看出來了。
除卻西域、草原民族之外,他多次前往追封給“張氏張安年”的“封地”,並且令人塑造了一個張安年的故居,然後在張安年的故居面前稱讚張安年,不過在稱讚的同時,他也進行一些“辯證性”的批判。
說張安年這個人吧,雖然有很大的功勞——比如立下了科舉制的規矩,但在晚年也犯了一些錯誤,比如重用當時的太史令、中書令等人。
然後還恬不知恥的跑到張角的故居中,對張角進行批判和讚賞,彷彿這個時候他已經是天地之間最大的人物了一樣——雖然按照道理來說,目前的他的確是天地之間最大的人物。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
虛偽的楊堅在朝堂上提及了此事,並且表露出來了自己的態度。
那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過而改之,還是好漢嘛。
皇帝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群臣的態度,一部分臣子表示贊同,另外一部分臣子則是陷入沉默的狀態當中。
他們無法反抗皇帝,因為他們也知道,當今皇帝有多麼的小心眼,如果公開反對他的話,那日後一定會落入荒唐境地。
昔年那些反對楊堅的人,如今沒有幾個還能好好的活著。
金鑾殿上
楊堅居高臨下的看著大殿中或慷慨激昂表示支援、或是沉默表示默許的群臣,眉宇中帶著幾分得意的笑容,這一次,他又可以表現自己的“仁德”了。
哪怕是以犧牲華夏九州的利益來表現自己的仁德和聖明。
正當楊堅要宣佈這件事情的時候,沉默的羊群中站出來了一個不沉默的“狼”,他的神色堅定而又肅穆,臉上帶著一如既往的平和。
這樣的情形在這個金鑾殿上發生過無數次。
以往都是這個人的先祖,而如今上前來的則是陳若瀚。
陳若瀚站在金鑾殿中,輕聲道:“陛下。”
“臣——反對。”
是的。
陳若瀚反對此事。
這句話就如同是一個訊號一樣,當訊號槍的子彈射向天空,無數的煙花隨即綻放。
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一群群的陳氏門生、一個個的陳氏好友,紛紛站了出來,當沉默的大多數不再沉默的時候,他們發出的聲音必定震耳欲聾。
陳若瀚的眼睛看著楊堅的雙眸,二人一人站在大殿之上,一人坐在龍椅之上,彷彿地位天差地別。
但就是這看似渺小的塵埃對那高坐在金鑾殿上的宏偉發動了進攻。
楊堅神色起初是迷惑,後來是沉默。
他看著陳若瀚,聲音中帶著一貫偽裝的柔和:“若瀚啊。”
“你為何反對?”
楊堅試圖將這件事情拆解成陳若瀚為了給自己的弟弟維護功勞,而進行的反對,他想讓陳氏看起來不那麼的“高大”。
“若是因為臨安的事情,那不必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