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皇帝贊同,群臣默許,陳氏反對(第3/4頁)
章節報錯
“高句麗臨海而又佔據海港,此處地利便捷,若是能夠佔據,自然而然是能夠給大隋提供無數的利益,這些陛下難道也看不到麼?”
他看著楊堅:“難道陛下的眼睛中,只能夠看到高句麗上書中稱讚誇耀陛下的“仁德之君”四個大字麼?”
陳若瀚斷然說道:“但真正的仁德,並非是對敵人仁德,而是對自己的百姓、自己的臣民仁德,這些陛下難道也不知道麼?”
“陛下當年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物,怎麼這些年做的便是這些虛名之事?”
他話沒有說盡,但其中的含義已經說盡了。
楊堅的臉上有些“紅溫”了,他的眼眸已經控制不住其中的“殺意”和“煞氣”,胸中怒火滔天,但卻不能夠不剋制。
他聽出來了陳若瀚的未盡之意。
“是因為當年血夜之變,陛下太過於心虛了麼?”
這句沒有問出來的話,藏在方才的每一句質問當中。
楊堅勉強壓下了自己的憤怒,此時他的笑容變得有些勉強:“呵呵,若瀚說的對,朕的確是有些短視了。”
他決定先忍耐下來這一口氣,之後徐徐圖之。
這些年營造、塑造出來的人設,絕對不能夠在這個時候,因為幾句質問而毀掉。
等到——等到日後再收拾他也來得及。
他看著陳若瀚:“那依照若瀚的意思是——?”
陳若瀚站在那裡,身姿挺拔,氣質柔和,但說出來的話卻並不是那麼的“柔和”了。
他輕輕的吐出兩個字。
“滅國。”
滅國!
陳若瀚的聲音中帶著慷慨:“華夏大地已經許久未曾對其餘蠻夷進行威懾和滅國了,最近的一次還是當年大漢的時候,對西域進行的滅國之戰了。”
“這已經太過於遙遠,遙遠到了那些蠻夷已經忘記了,當年是為何臣服於華夏大地。”
他的眼眸中帶著銳利:“時間已經久遠到,那些蠻夷以為華夏是一個忠厚的好人,是一個不會動手、捱打了也不會還手,說兩句好話就消氣了的好人了!”
“臣陳若瀚上奏。”
“懇請陛下下詔,對高句麗用兵,滅國!高句麗王族子弟,盡皆誅殺,高句麗三品以上官員,盡數夷九族,高句麗上下,所有曾經參與過對華夏戰爭計程車卒,盡皆貶謫為奴,充當徭役,三代之內,不可為民。”
陳若瀚站在那裡,口中說著一個個的“懇求”,但這些政策卻都與往日裡楊堅“虛偽”的仁德不一樣。
戰爭不相信眼淚,鬥爭也從來不相信眼淚!
所謂仁德,只是虛偽的人想要一個好名聲,從而犧牲了無數普通人的利益,為那高高在上的人鑄造金身罷了。
楊堅的神色變得有些勉強。
但此時朝廷群臣已經被陳若瀚說的慷慨激昂,熱血澎湃,所有人都想起來了當年大漢時候的威風,那個時候這些蠻夷怎麼敢對大漢宣戰?
他們頂多是對大漢進行一些偷襲!
這些年華夏的仁德,卻是將他們的性子嬌慣了。
鴻臚寺寺卿是最先站出來支援陳若瀚的三十六卿之一,他不是陳氏門生,但陳若瀚說的話說到他心裡去了。
這些年來,若是說誰最憋屈,那必然是鴻臚寺寺卿了。
他堂堂九州的三十六卿之一,也算的上是高官了,竟然要對一些蠻夷小國的使者以禮相待——簡直是彼其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