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鎬京一戰,狄戎大軍元氣大傷,只得退居漠北,未敢再踏足中原半步。

後又與新晉諸侯秦室拉鋸爭戰數十載,任憑鄭公姬寐生機關算盡,亦未曾想到漠北狄戎此時趁機發兵再入中原。

事已至此,多思無用,如何退敵方是頭等大事,鄭公姬寐生連夜召見百官。

上卿祭足上言道:“賊軍勢大,吾主切不可與之硬碰!戎匪素來軍紀鬆散,盡皆勇而無謀之輩,臣略施小計便可退敵!”

鄭公姬寐生聞言點頭贊同,繼而言道:“戎匪窺視中原,已非數日之久,此患不除,孤心難安,務必藉此,一戰滅之!”豪言說罷,鄭公姬寐生凝神屏息,轉而言道:“然戎匪攜數萬之眾來犯,其實力不容小覷,且戎兵精騎射,我軍善陣戰,與之對戰,恐其繞過我軍兵鋒,偷襲後方城池,諸卿可有良策解之?”

見問,堂下百官各自商議,而後公子突上奏道:“臣以為,戎匪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可使騎兵出關迎敵,接戰便退,拋以財貨誘敵追擊。戎匪前軍見獲,必輕敵貿進隨後追趕,而其後軍無利,定會遲緩行軍,由是拉出行軍長龍。如此君上可於其路上,設伏兵三處,一路斷其首,一路斬其腰,一路阻其尾,將其分隔開來,前後夾擊,戎匪插翅難逃也!”

鄭公姬寐生聞言大喜,回道:“此計甚善,誰敢出關迎戰誘敵!”

話音剛落,小將祝聃搶先領命道:“屬下願往,敢請精騎五千出關,事若不成,提頭來見!”

鄭公姬寐生聞之甚感欣慰,當堂頒下口諭:“著公子突領將軍印,統領車步大軍三萬擇地設伏;著祝聃為先鋒大將,領精騎五千迎戰戎匪,誘敵深入,祭足壓鎮後方排程糧草。”

大計議定,君臣同心各司其事,三日內,戰前事宜皆以完備。

秋八月二十,主將公子突統領統領車步大軍,兵分三路開出新鄭大營,一路兵發延津峽谷,一路遊抵穎水兩岸,一路出關隱於制邑密林,各部據險設伏待敵。

八月二十六,先鋒祝聃領精騎五千,出關北上百里迎敵。

時過晌午,北戎大軍五萬餘眾行至,兩軍會於延津城郊。

相距一箭之地,各自擺開陣勢,射住陣角。

戎將喀格爾穿過人群,來至陣前,見鄭軍僅數千騎,大笑喊道:“無知小兒,竟來找死!”

鄭軍先鋒祝聃聞言亦不示弱,怒提長槍鋒指匪首,喊道:“看誰命長!”說罷,領眾殺將過去。

戎將喀格爾見狀不以為意,冷笑數聲,大手輕揮,號角聲起,五萬戎軍猶如餓虎獵食奔將上陣。

兩軍對陣廝殺約過一盞茶工夫,戎軍鐵騎勢眾,即將包圍鄭軍,先鋒祝聃果下領鳴金撤軍,輜重糧草扔得滿地皆是。

戎將喀格爾領軍隨後追擊,戎兵見利爭相哄搶,以至陣型大亂,不到半日光景,便為祝聃所部拉出百里行軍長龍。

依約後撤百里之後,先鋒祝聃調轉兵鋒,列陣待敵,繼之命人燃起狼煙,傳訊伏兵公子突所部。

三處伏兵得信,猶如神兵天降,如約同時殺出。

一時間,戰鼓齊鳴,聲震雲霄,響徹中原大地,延津峽谷雷木紛飛,穎水兩岸箭雨弊日,制邑密林火龍翻滾。

戎軍主將喀格爾見後軍大亂,欲引兵回援,然遇鄭軍阻擊,加之軍心大亂,數翻衝鋒皆未能突破鄭軍防線。

此時,祝聃精騎亦將殺到,萬急之下,戎將喀格爾只得放棄後軍,欲破祝聃精騎,繞道北上,借道晉地逃回漠北。

戎軍雖被截做三段,然每處戎軍兵力仍有萬餘之眾,較之祝聃五千精騎,以三敵一仍佔優勢。

由是,戎將喀格爾下令,集中兵力轉攻鄭軍祝聃一部。

一通戰鼓鳴罷,戎將喀格爾策馬陣前,橫刀訓斥道:“鄭人狡詐,不敢與我沙場決戰,而施以奸計,困吾於此,暮北悍勇有死戰之士,絕無偷生之徒,唯今之計,戰則生,退則死!”

說罷,調轉馬頭,提刀衝向鄭軍。

轉眼間,兩軍纏殺於一起,戎軍猶似困獸作殊死之爭,鄭兵保疆衛土更不懼生死。

血紅夕陽下,無數背影接連倒地,無緣相見明日朝陽。

激戰約過一個時辰,戎軍以數量優勢,衝破祝聃戰陣,得以逃回漠北。

祝聃領軍隨後追殺,終因人困馬乏,未能追到含恨退軍。

戎軍後軍則為公子突伏兵分割包圍,且被阻斷後路進退不得,無一倖免為其全殲。

此役,殲滅北戎匪軍三萬餘,大勝之,加之穎考叔伐宋凱旋而歸,諸侯聞知,無不為之震驚,邦中上下無不歡喜連天。

獨餘鄭公姬寐生則是整日鬱鬱寡歡。

何以如此?因是鄭公知曉,兩戰雖勝,皆為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