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暮勇紛紛翻身上馬,調轉馬頭駛出大營。

老卒辛徵亦緊隨其後,拉過戰馬飛馳追上前去。

旭日東昇,辛徵領軍行止有序,不過一個時辰,便抵開封城下。

辛徵下令穩住住陣腳擺開陣勢,飛箭縛上戰表投入城中,靜侯敵軍出城決戰。

城中守將乃是宋室戍邊大將蘇懿,曾先後參與多次宋衛聯軍伐鄭大戰,後得宋公賞識,令其鎮守開封。

突聞鄭兵來犯,蘇懿下令全城備戰,繼而登上城樓,檢視敵情。

望下城去,見僅有五百老卒城前叫戰,遂不以為意,下令副將宋啟攜精騎五百前往殲敵。

宋啟應諾,下城點兵,頃刻間,兩軍對壘城下。

一方鬆散輕敵,戰意全無;一方生死不顧,戰意盎然,勝負已見分曉。

望見宋兵出戰,鄭將辛徵緩緩抽出長劍,不待敵將喊話,揮劍拍馬當先衝出陣去。

其身後暮勇見主將離陣,亦隨之殺出,個個猶如下山猛虎,逢敵便斬所向披靡。

宋軍觸不及防,主將宋啟領兵倉促迎敵,僅有招架之功,豪無還手之力。

歷經半個時辰激烈廝殺,老卒辛徵領兵全殲宋軍,活捉宋將宋啟。

眾人將其綁縛押伏於地,辛徵拔劍向前,面對向開封城門,揮劍削其首級斬於陣前。

開封守將蘇懿見此,怒掌石城面色鐵青,破口大罵道:“豎子匹夫,竟敢如此辱我,吾必屠盡來犯賊子!”說罷,徑直下城,領兵傾城而出。

五千宋兵如潮水般湧出城門。

辛徵見此,分出一半兵力迎敵,繼而翻身上馬,攜另半數士卒壓陣。

鄭軍暮勇個個滿臉血汙,面對蘇懿大軍撲來毫無畏懼之色。

辛徵一聲令下,二百暮卒皆如離弦之箭,飛馬殺向宋軍,五千宋軍竟被二百暮卒攪得陣腳大亂。

然兩軍數量懸殊巨大,不到半個時辰,鄭軍暮勇盡數倒於宋兵槍下。

辛徵見此滿面肅然,按劍駐馬下令燃起狼煙,繼而且戰且退,拽引宋軍遠離城池。

此時,山間伏兵原繁所部,見西門狼煙訊號升起,迅疾起兵攻破東門,佔守全城。

蘇懿望見城中火起,方知中計,欲待回軍援救,不料鄭將洩架領軍殺到,被其團團圍死。

宋將蘇懿數次帥部突圍未果,知其大勢已去,為當初輕敵冒進之舉後悔不已。

鄭軍戰車橫衝直撞,斃敵二千餘,逐步縮小包圍圈。

剩餘宋兵見突圍無望,由是戰意全無,盡皆棄刃降鄭,主將蘇懿不甘淪為降兵俘虜,飲恨吞劍,遺命沙場。

至此,巍巍開封古城,不到一天時間,便為穎考叔奇謀所破,易主鄭室。

戰後清算,開封一戰殲敵三千,俘虜二千餘,獲取糧草輜重無數。

暮勇先鋒營損失較為慘重,出征時為五百之眾,得以回營者僅有數十人。

老將辛徵為保殘部後撤,引數十騎斷後迎敵,終因寡不敵眾,盡數隕命疆場。

為表其功,穎考叔命人於西門外立起一座功德碑,以此紀念戰死英烈,而後上表新鄭,為其邀功進爵以安其後。

鄭公姬寐生世之明主,悉知表奏,無不一一應準。

由是軍心振奮,主將穎考叔欲皆開封首勝之利,發兵蘭考,繼而南下直搗宋都商丘。

然事與願違,大軍剛剛起行,便從新鄭傳來緊急軍情,北地狄戎趁其攻宋兵圍新鄭,意圖攻破新鄭叩啟王室洛邑東大門,將其變作第二座鎬京城。

聞訊,穎考叔急命大軍停止前行,後軍變前軍,調頭援救新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