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將聞言憤然,皆言以死護城。

姬忽申手輕搖,撫平眾將急躁情緒,繼而言道:“諸將之心,吾盡明瞭。然若吾等戰死,城中百性手無寸鐵,將如何躲過宋軍屠刀?此戰,宋軍亦損失極大,城破之日,宋軍必將遷怒城中百姓而大誓屠殺!”

眾將聞言,細下一想姬忽所言是也,紛紛上言求策,姬忽見狀,緩緩起身回道:“長葛既難以守住,不若出城與敵決戰,吸引宋軍歸於一處,爭得時間留予百姓出城逃命!只是此戰,宋軍勢大,吾等難以保全性命!”

眾將聞言,齊聲回道:“吾等誓死追隨將軍!”

眾將如此,姬忽亦是豪氣頓生,拍案言道:“能與諸位同生共死,吾之所幸也!天明出城,與敵一絕生死!”將令下達,諸將退去各自準備。

日出東方,長葛城門緩緩開起,公子姬忽一馬當先,領軍來出城外,列好陣勢。

宋兵措手不及,圍城將近一年,未見鄭軍出城接戰,此刻全軍而出所為何意?

護營衛兵連忙將戰報與主將孔父嘉知曉,孔父嘉聞言亦是一驚,然為將者胸懷畢竟大過下屬,隨即下令整軍迎戰,並言道:“其出城送死,吾等便遂其心意,諒其千餘殘兵亦耍不出何詭計!”

隨後親自披掛上陣,領軍出征。

兩軍對壘沙場,兩軍相持年餘,激戰數日,此刻兩軍相見滿目仇恨分外眼紅,姬忽緩緩抽出佩劍,眼盯敵軍陣前主將孔父嘉。

孔父嘉令人陣前喊話,喊話士兵策馬上前,及到一箭之地止住,敞開嗓門喊道:“汝軍非吾敵手,何不束手就降?”

姬忽聞言不為所動,其副將催馬上前,於馬上張弓搭箭,望準宋軍喊話士兵鬆開箭尾,利箭劃過戰場發出一聲戾響,宋軍喊話士應聲落馬。此時姬忽以劍為鞭,拍馬衝出陣來,朝向宋軍殺將過去,身後鄭兵一隨之殺出,喊殺之聲響徹雲霄。

宋軍見狀一陣騷動,維有主將孔父嘉不動如山,只見其大手一輝,一陣箭雨迎向鄭軍落下,既而抽出長劍,斜手劍鋒前指,身後宋兵猶如脫韁之馬爭相沖出陣外殺向鄭軍。

轉眼間,二軍糾纏在一起各自尋敵廝殺。

長葛城中百姓趁此時機,老幼相攜於後門撤出,各自逃命而去。

姬忽帥軍且戰且走,奮力拖住宋兵,欲圖爭取更多時間留予百性逃命。

激戰半個時辰,姬忽隨行鄭兵僅餘百十來人。

眼見宋兵圍將上來,姬忽環顧隨行將士一眼,發出一陣長笑,隨行將士亦隨之大笑不已,繼而列陣以待以做最後一博。

宋軍愈加迫近,姬忽剛要領兵殺將上去,只見宋軍陣腳大亂,一面鄭字將旗映入眼簾。

姬忽大喜言道:“援軍至矣,吾等有救也!”

隨即領軍亦殺將上去,前後夾擊之下,宋軍不知鄭兵實力幾許,陣勢大亂四散奔逃。

孔父嘉見狀,急忙下令鳴金退軍,搶入長葛城中。

再說援救姬忽者何人?

此人正是穎考叔,穎考叔自鄢陵領得君命,日夜兼程奔赴長葛,幸得趕到及時,方才救得姬忽一命。

殺散宋軍二人合兵一處,來至長葛城下,穎考叔欲待重整兵馬奪城,姬忽上前攔住,言道:“長葛城防,世上無人比吾更熟。宋人二萬大軍圍城一年無計可施,強攻數日無果,皆因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以吾等現有兵力強取恐難攻下!”

聞其言道,穎考叔只得束手就罷,回道:“老夫若早道一刻,長葛亦不會落入宋人之手!”

姬忽出言慰道:“將軍亦無需自責,此戰吾亦有不當之處,若吾派出探子,早知將軍來援,亦不會冒險出城應戰,宋軍亦奈長葛無何!”

待其說罷,穎考叔長嘆一氣問道:“依公子之意,吾等該當如何?”

姬忽聞言,眼望城上回道:“收復長葛不急於一時,不若先行退歸新鄭,面君覆命再做打算!”

聞言,穎考叔輕點其頭,回道:“眼下亦只好如此也!”

說罷,二人同領大軍回營,連夜退回新鄭。

再說長葛城內,宋軍主帥孔父嘉親上城頭,遙見鄭軍退卻心中大喜,圍城一載終有所獲,當即下令傳回戰報,稟奏宋公與夷長葛戰報。

宋公與夷獲知長葛攻下,得報郛地之恥,由是君顏大悅,當堂耀升孔父嘉伯爵,食邑闊增十里。自此孔父嘉於宋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堂上另右有一人,聞得孔父嘉獲賞心生憤恨,此人便是華父都。

其人野心及大,與孔父嘉同朝為官,多因政見不同而生齟齬,早想將其剷除,奈何不得良機,今見其獲君封賞心中更不是滋味,此後二人黨爭是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