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後坐於廳堂主坐之上,臉上隱約可見擔憂之色,腦中快速回想著新鄭城中點滴,良久方才說道:“哀家久在新鄭,未見寐生有何異像,僅有祭仲,穎考叔等一班前朝舊臣進言寐生,但都一一被駁回。城中亦未見添兵補防。“

說罷,輕低頭顱微微搖頭。

太叔段待其說完,快步行於母親面前,雙手抱拳,臉上難掩喜悅之請情說道:“既然如此,兒臣即刻出兵,趁其不備,一舉攻下新鄭,母后意下如何?“說到此處,其母姜後猛然抬頭,定眼望向太叔段,眼光之利,叔段此生未見,剎那間不知所措,只得斂容說道:“母后認為妥?“

姜後目光依舊不離太叔段,定眼良久。太叔段無奈拱手說道:“請母后示下!“隨即低頭不語。

寂靜處,只見燈火來回跳動,約莫盞茶功夫,姜手扶桌面慢慢起身,方才啟口說道:“冷麵以待,虛實難測,寐生及小便深有城府,喜怒不溢於言表!此事還需緩圖之,切不可操之過急!“

太叔段見母后開口說話,神情鬆緩,起身上前,雙手攙扶姜問道:“依母后之意,當下兒臣如何行事?“

姜後再三思索回道:“即然寐生不在乎西北邊境之民,其地亦不在乎,吾兒何不納入封邑之內!“

太叔段喜出望外,連連誇其母良計妙策。

事後,太叔段連夜送姜後迴歸新鄭。

次日,京城守軍車馬穿梭,佈告貼滿全城,敕令西北全境,自即日起納入太叔封邑,年終貢賦需向太叔府繳納,脫離鄭公管轄。

公子呂打探得知此事,連夜面見鄭,將太叔段叛離行徑一一告知鄭公姬寐生,末了公子呂呂上言道:“京城之地已廣於新鄭,今又私自下令西北邊境聽其號令,並納入其封邑,並闊地至廩延,其狼子野心已是昭昭在目,如再不除之,恐其羽翼豐滿,民心歸附,其時悔之晚矣!臣請領兵前往平叛。“說罷,拱手請命。

鄭公聽完走下案臺,行於門邊,眼觀門外暗夜蒼穹,公子呂立於鄭公身後,謂其說道:“叔段天性頑劣,不懂權謀之術,此舉定是母后教其為之,前者佔其民,便是打探孤心所想,因孤無為,未見虛實,是故侵佔其地,孤若出兵索要國土,母后在其側,孤之一顰一笑皆為其所知,定會告知叔段,其時必是一場血戰,兩敗俱傷,國力喪失,並周邊列強欺壓下,鄭國難有東山再起之時。“

聽完鄭公所說,公子呂方才明白此中厲害,開口問道:“若是如此局面,君上有何打算?“

鄭公轉身走過公子呂身前說道:“叔段雖廣佔其地,然大勢收刮民才,百姓苦不堪言,民心盡失,這便是吾等唯一契機!“

公子呂跟上兩步問道:“鄭公有何良策?還請明示老臣。“

鄭公轉身說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此事需叔父助孤一臂之力。“

公子呂聽其說完,拱手回道:“老臣當肝腦塗地,不負君上信任之託!“

鄭公托起公子呂說道:“此事亦非難事,叔父只需派出可信之人,於太叔屬地廣不流言,惑其民心軍心,久則必定生亂,其時京城將不攻自破!“

公子呂聽完大笑著說道:“此事便包在老臣身上!老臣定叫京城城內雞飛狗跳,滿城風雨,讓其不得安寧!“

鄭公亦跟隨大笑說道:“孤便在此等侯叔父佳音!“

公子呂行禮告辭,下去佈置具體事宜。

鄭公姬寐生卻是眉頭緊鎖自顧說道:“此事過後,望母后知難而退,勿使鄭國基業毀於一旦!“

轉眼,數月過去。

閒時,太叔段正於廳中賞析西北邊境進貢寶物,看得入神之時,廳外甲士大聲來報,太叔段頓時火由心生,對其劈頭蓋臉一通大罵。

末了火氣漸消,不耐道:“何事如此急躁,又是何處刁民鬧事,一月之內來報數十次,以後此等事件不必來報,爾等處置便是!“

說罷,轉眼繼續觀賞岸上寶物。

廳前甲士猛的被罵一通,早以亂了心神,此時方才緩過氣來繼續說道:“非亂民之事,乃是姜後駕到,屬下提前來報!“

叔段聽說母后來到,對其又是一通怒罵:“愚笨,此事如何不先奏?愣著做甚,領人迎侯!“說罷,便朝門外衝去。

此時門外傳來姜後話音:“何事爭吵不休?“說罷,出現於門前。

太叔段見狀連忙上前行禮,隨後攙其母走入廳中,對其說道:“母后今日怎有清閒來兒臣府中坐坐?“

母子相攙走進廳中,姜後看到滿桌珍寶,略帶輕蔑之意說到:“吾兒好興致!“

太叔段手指桌上珍寶說道:“此乃封邑百姓奉送,母后如若喜歡,兒臣派人送往新鄭!“

姜後笑著回道:“區區珠寶,不入哀家法眼,閒話不敘,哀家此前來有要事相商!“

太叔段聞得母后如此說道,心領神會,朝隨身護衛使個眼色示意其退下,轉眼間廳堂之內只剩姜後叔段母子兒人,姜後首先開口說道:“近來,京城可有異樣?“

太叔段走近姜後身旁回道:“一切有如平常,兒臣未見有何異樣。“

姜後反問道:“哀家聽聞京城多有亂民滋事,犯上作亂,可有此事?“

太叔段神情散漫,端起桌上茶杯喝了一口回道:“區區幾處刁民生事,不勞母后掛心,兒臣已派兵平定!“

姜後聽完大怒:“此等大事為何不報知哀家!“

太叔段平白遭此一斥,不敢大意,連忙說道:“現今,兒臣手聚集甲兵數以千計,數百流民做亂,兒臣以為出兵平定便是,些許小事,不敢勞母后費神,望母后見諒!“說罷端起面前茶水遞於姜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