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副使怒氣衝衝地闖了進來,後邊還跟著幾個士子文人。

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韓副使是金人,只當他是要路見不平,仗義執言。

人家都肯出這個頭,他們難道連幫腔的勇氣都沒有嗎?於是便一窩蜂地跟了過來。

韓副使怒視著完顏屈行,厲聲大喝道:“完顏屈行,伱要與烏古論氏聯姻,脅迫君上?事成之後,還要拋棄結髮之妻,貪圖他人美色,竟要強擄而歸!

“我大金乃禮儀之邦,天朝上國。行聖人之禮,受聖賢教化!你身為漢人正統、信王世子,怎麼竟如此不知廉恥,類同蠻夷?簡直是可鄙、可恨!”

你沒聽錯,“禮儀之邦、天朝上國、漢人正統、類同蠻夷”這些話,就是這位金國副使韓振宇說的。

因為,現在金人就是自稱漢人的!

自從金國奪取中原大地之後,他們就自稱漢人了。

不過,這與宋人倒也並不衝突,因為宋國人普遍都是自稱宋人的。

漢人這個稱呼,最初本就是其他民族用來稱呼當時的大漢王朝百姓的。

而且就算那時候,它也不是外界對中原人的統一稱呼,

當時還有許多外族仍把中原人稱為秦人。

兩漢王朝結束後,一個個新生的國家,其百姓對外族自稱時,大多也是用當時的國名加一個“人”字來自稱。

漢人正式成為中原民族的代稱,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金人佔據中原以後,得中原者得天下嘛,他們理所當然地就以“中原王朝”自居了。

況且,孔聖人作《春秋》都說了,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根據這一理論,金人不僅開始自稱漢人,而且把宋人稱為“蠻夷”,因為宋人現在所住的地方,就是以前被中原人稱為蠻夷的地方嘛。

所以現在兩國民間的形勢是,宋人蔑稱金人為北虜,金人蔑稱宋人為南蠻。

不過,金人最初以漢人自居,只是一種戰勝者的炫耀心態。

那時他們還沒有想到法統的重要性。

直到宋金兩國紹興和議,發生了“待漏院議盟事件”,金國才意識到這一點,從此加強了宣傳。

當時,金國數次南侵均告失敗,南宋北伐也沒有成功。

金國想著先消化北方,再圖南進。

宋國想著先穩定南方,再徐圖北伐。

於是就有了“紹興和議”。

整個談判過程中,宋國當然是一直處於被動的一方。

當初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時,雙方締結的還是兄弟之國。

雖然大宋每年都要向遼國朝貢財帛,遼國也是要用駿馬做為回禮的。

結果雙方和睦了一百多年後,女真人反遼了。

宋國的戰略眼光實在不行,居然選擇與金國結盟,出兵出糧配合金人去攻打遼國。

遼人痛恨宋人的背刺,寧肯降金也不降宋,他們反擊宋國兵馬時尤其竭盡全力,

結果讓大宋白白折損了許多的兵馬,卻沒能從遼的滅國之戰中撈到多少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