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這老小子當年逃的太遠了些,根本沒有利用價值,楊沅遂罷了心思。

但是,楊沅的謀劃雖然已經足夠深遠,卻也難免犯了燈下黑的毛病。

他忽略了吳璘已經六十出頭,而且出征時就已抱恙。

在本來的歷史上,吳璘就是這兩年病故的。

不過楊沅可記不清吳璘的死期。

而現在,吳家十二少作死,楊沅把這個難題拋給吳璘自己解決,逼得吳璘只能殺子明志。

吳璘此舉固然果斷,可那畢竟是親兒子,此事使得吳璘心情鬱郁,身體愈發地差了。

其實打進西夏後,一連幾場大捷,吳璘身心愉悅,病體一度轉好了。

只是,他的底子已經壞了,夏秋兩個季節時,又處在一個晝夜溫差有時達到二十多度的地區,結果導致病情再度趨於嚴重。

身在軍中,不時移轉駐地,操心勞力,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治療,吳帥的病況便愈發嚴重了。

此時,劉錡已接受詔命,移軍進入西夏。

他按照預定計劃,向東北方向攻打會州去了,對於吳家軍主帥重病的情況,他還一無所知。

吳璘以為自己這次還能熬過去,發現病情嚴重後,便暫時採取了守勢,暫停了對於涼州城的攻擊。

兩三日後,吳璘病情未見好轉,反而顯得愈發嚴重,吳璘才覺得這一遭只怕不妙了。

於是,他開始緊急安排後事。

一方面,他派出軍馬快驛,前去通知老將劉錡。

劉錡是因為完全信任吳璘的能力,才放心攻打會州去了,沒有理會自己的側翼和後方。

可是如果吳璘出了岔子,以吳璘在吳家軍中的威望地位,那無異於天塌了。

到時候三軍沮喪,人心惶惶,真難說會出什麼大問題。

接著,吳璘又強撐病體,親自上書朝廷,請求讓他第五子吳挺急赴西夏,接任他的位子。

吳挺是吳璘第五子,現任朝廷的左衛上將軍,主管侍衛步軍司事務,剛剛二十出頭,英姿勃發。

不過,他是吳璘諸子中能力最強,最受看重的一位,一直被吳璘當成第一繼承人在培養。

如果由他接替自己的職位,那麼吳家軍的傳承,就可以順利完成,而不至於受到太大的影響。

接下來,吳璘便頒佈一道道將令,主要是鞏固已經佔領區域,清剿後路的敵軍遊騎,確保補給線的暢通。

同時強徵當地百姓,擴建所佔城池,積極打造工事。

吳璘擔心在順利完成權力交接之前,甚至有可能他的繼任者未到,他已病死軍中。

所以,為了穩妥起見,吳璘被迫放棄原定計劃,採取了完全的守勢。

這時,監軍趙婒風風火火地上任來了。

他是翰林學士,唯恐吳璘打的太快,兵進神速,自己赴任遲了會分潤不了功勞。

誰料他風塵僕僕趕到黃羊川,看到的卻是一臉憔悴,二目無神的老將軍。

宋朝和秦漢唐時一樣,軍中一直常設監軍。

南宋時唯一的改變,就是再也不用宦官監軍了。

而且大多數時候,軍中委派有監軍,執行著監軍職權,卻不叫監軍。

所以會讓一些人誤以為到了南宋時候,軍中幾已不設監軍了。

實際上,它只是繼承了大宋冗官的特點,名目繁雜了。

監兵、監軍使,這還是能看出來是監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