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在全盛時期,總兵力有五十萬上下。

南宋全盛時期的總兵力則有七十萬上下。

不過,單純比較兵力的多少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這是全國的總兵力,它需要分散駐紮於各處,不可能全部集中在一起。

而且,兩國的兵是不一樣的。

宋國的兵是專業士兵,吃軍糧的。

而西夏全民皆兵,平時從事生產,戰時轉為士兵,專業士兵極少。

這種制度的好處是,大量節省了軍費,而且確保了有限人口中的壯勞力,能夠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去。

但壞處卻不是平時為農、戰時為兵造成的戰力下降。

因為西夏是農業和畜牧業並重的一個國家,這使得他們的戰士戰鬥力沒有因為生產作業而下降。

但,西夏沙漠多,山脈多,這導致西夏國土上的主要城市都依託在賀蘭山脈和祈連山脈之下,形成一橫一豎的兩個狹長的城市群。

所以從統治上相對分散,地方部族自治權力較大。

涼州以南,正面吳璘大軍的西夏軍,約有十二萬人。

這兵力部署比拱衛西夏國都興慶府(銀川)地區的兵馬還要多。

因為西夏王都興慶府有六盤山脈作為天塹,可逾越處不多,那兒的險隘有一夫當關之效。

而涼州這邊卻是絲綢之路,有蘭州這個門戶,只要開啟了,就能長驅直入。

不過,在楊沅兵進陝西,並拿下秦州(天水)之後,西夏朝廷也很緊張。

西夏從黑水鎮燕軍司和黑山威福軍司抽調了兩萬兵馬,加強了六盤山西側的防務。

如此一來,拱衛西夏王都的軍隊,也從十萬增加到了十二萬。

在其後的西夏土地上,兵力已然捉襟見肘。

駐守祈連山防範吐蕃的兵力,現在已經不足三萬人。

三萬人戍衛在漫長的祈連山腳下,防禦脆弱的很。

好在曾經強大的吐蕃帝國,現在已經分崩離析,變成了土蕃諸部,道理上已經不會再對西夏造成威脅了。

可實際上,此時大理皇后高舒窈已經悄然進入吐蕃,正為楊沅聯絡吐蕃諸部。

高舒窈本身是密宗弟子,楊沅和金剛智上人又有秘密來往,

而且吐蕃諸部透過與川峽做生意,有諸多的部落傾向了大宋一邊。

所以高舒窈和金剛智上人的遊說,很有成效。

眼下,西夏初戰不利,便有許多吐蕃部落動了翻越祈連山,襲掠瓜沙的野心。

祈連山脈把吐蕃和西夏隔了開來,山脈的大部分地區既高且險,是很難翻越的。

但是瓜州和沙州地帶的祈連山脈相對來說,是可以翻越的。

歷史上,吐蕃攻打西夏時,也多是從這一地帶翻越祈連山。

楊沅在悄然聯絡一切可以拉攏、團結的力量。

楊沅甚至打過西遼的主意。

只是他看了比較詳盡的地圖後,發現西遼距金國,中間隔著蒙古和乃蠻等部。

兩國相距數千裡,且中間區域多是荒山、戈壁,人跡罕至。

而西遼距西夏,同樣相隔數千裡,中間是沙漠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