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木易先生(第4/4頁)
章節報錯
他要在近處仔細聆聽這位先生的學問,他要拜木先生為師!
李師師少女時候,就在汴梁不知與多少當世大儒來往交流、談論學問。
如今置身於眾大儒之間,置身於高堂之上,她也是半點不慌。
她把昨夜從楊沅那兒聽來的理論,加上她的理解一一闡述了出來。
堂上眾大儒即便是不認可她的理論的,也得認可她的學術確實自成一套體系,而且邏輯自洽,極有說服力。
一位大儒忍不住問道:“木先生這門學術發人深省,但某卻從未聽聞。卻不知它可是先生自研之學問,又是源於何流?”
“冪籬”下,李師師微微一笑,坦然道:“源於蜀學,基於蜀學,有所發展而已。”
二郎可是說了,當今皇帝是蜀學的小迷弟,當然得把這門學問攀附到蜀學上去。
在場的蜀學流派的大儒和學生,一聽之下,頓時驕傲無比。
王安石的新學一部分內容和“心學”也是相通的,另外還夾糅了一部分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內容,換而言之,比心學更激進了一些而已。
但是從對立程度上來說,新學和心學算是一門兩兄弟,跟理學是打擂臺的,自然也是馬上把這位“木先生”看成了自己人。
畢竟今日這番爭執的源起,就是蜀學和新學對同為儒家但是他們覺得過於離經叛道的理學的抨擊。
當然,如果這門學術和蜀學壓根兒沒關係,強行攀附是不可能得到這些大儒認可的。
可是心學還真就和蜀學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王陽明將繼承自陸九淵的“心學”發揚光大之後,當時的明代人就已認定陽明心學是源於蜀學了。
他們的原話是“血脈則蘇”。
心學中的人性論,本體論,修養工夫論等諸多重要論題,全都是繼承和發展了蘇氏蜀學的觀點。
官家趙瑗派來的“速記”坐在角落裡,運筆如飛,速記不止。
好在李師師有“蟄龍功”在身,雖不刻意提高聲音,但一字一句,清越悠揚,內外皆聽得清清楚楚。
李師師侃侃而談,聽得陸九如沐春風。
待李師師將她的學術思想闡述明白,席中便有幾位大儒迫不及待地詢問她的出身姓名,家世來歷。
李師師道:“某與各位學術交流而已。身份麼,現在還不想為人所知。”
馬上就有蜀學大家問道:“明日葉碧閒葉大先生要在萬松書院開講會,遍邀各方名士大儒,探討學術,講解精義,以辯異同,尋至理。先生明日會出席嗎?”
李師師歪了歪頭,暗暗想了一想。
場中如陸九淵等欲崇拜其學問計程車子儒生頓時有些緊張。
李師師想,孩子已經斷奶了,生意上的事情,幾位管事也都打理的甚好,不用我操心,明日便去萬松書院,替二郎幫幫腔、敲敲鼓,倒也沒甚麼。
於是,便淺淺頷首:“可以。”
一聽此言,在座許多大儒學子,除了理學流派的莫不歡欣鼓舞。
師師起身,向一旁奉茶侍立的陸九淵微微頷首,又向眾大儒團團一揖:“諸君,告辭了。”
陸九淵阻之不及,想到明日還能在萬松書院,再聽這位先生講述學問,到時自有機會拜師,忙執弟子禮,恭恭敬敬地隨著眾大儒,把她送出書堂之外。
ps:下午碼明天的,晚上去喝酒,嘻嘻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