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木易先生(第3/4頁)
章節報錯
為了應付這個考生,貢院單獨給她開設了檢查通道,從臨安獄裡找來兩個女獄卒檢查她和考具。
貢院裡面也在一排號房的盡頭,單獨新搭了一間棚屋,和那一排號房稍稍隔開了距離。
這是避免她便溺方便之時,和男考生相距太近,彼此覺得不雅。
楊沅安排的四個侍衛一直緊跟著郭玉岫。
郭玉岫眼見四人盯的甚緊,且自己有單獨的檢查通道,和其他考生相距太遠,便打消了此時當眾喊冤的想法,乖乖進了考場。
其實,她心中也有些好奇,想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考中舉人。
這解試一考就是三天,而開考的第二天,大儒彭定鳳就在誦讀書院邀請天下名士坐而論道了。
彭大先生是永嘉學派的一位代表。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永嘉學派又稱“功利學派”,認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於事物本身;
所以永嘉學派提倡功利之學,反對虛談性命,和理學的性命之學是對立的。
蜀學、理學、新學等流派的學者也紛紛參加,此時的儒家,可謂是儒教之內百齊放,各種學派百家爭鳴。
不過總體說來,在這個時候,“經世致用”學說還能佔據上風,比那過於虛枉的理學更有市場。
太學、國子監的許多士子也趕來聽講,親耳聆聽各位大儒論道。
太學生中,有一位尚未及冠的年輕人,姓陸,名九淵。
此時各大學術流派,正如李師師所言,都還不夠完整,有些雜蕪混亂,但也勉強各成體系。
但是這個叫做陸九淵的年輕人,聽著各位大儒論道,卻總有些隔靴搔癢的感覺。
他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只是他的理解較之這些理論漸成體系的大儒,顯得更加雜蕪與淺薄。
而且他太年輕,自己的學術理論又不成熟,在這些師長前輩們面前,便不敢站出來表述自己的思想。
他正想著,並就一些學術在心裡暗暗批駁著,忽聽一人道:“我中國學術,至東周之世,九流並起,而臻於極盛。
到秦漢時,儒道法三家之學,及魏晉之玄學,不過衍其緒餘……”
這聲音甚是清朗,聲音似乎並不高,但書院中內外席坐的諸多文士盡皆聽的清楚。
眾人紛紛舉目望去,卻見一個身穿月白道服的“男子”,坐在長廊盡頭,頭戴一頂“冪籬”,遮住了頭面。
“他”似乎已經聽眾大儒講了許久,此時慨然而談,一一點評各流派學術之長短,然後話風一轉,便引出了王陽明的心學。
“致良知”、“知行合一”……
陸九淵一句句聽來,只覺句句搔到他的癢處,興奮的他幾欲手舞足蹈。
可不正搔到了他的癢處麼?
心學本就是這位象山先生陸九淵為之奠基的,到了王陽明的時候,繼承了這位象山先生的心學學術,並將其發揚光大的。
現在這位心學創始人,聽著在他的心學基礎上得以大成的心學思想,當然是有句句都說到了他心眼裡的感覺。
“他”講到一半停下,微微掀起“冪籬”,飲茶潤口的時候,堂上眾大儒便紛紛走出來,到了“他”的面前。
彭大先生恭敬地作了一揖,看“他”頭戴“冪籬”,顯然不欲讓人識得“他”的相貌,卻還是心有不甘地問道:“敢問先生尊姓大名。”
“某姓木,名易。”那人拱手還禮,聲音清越,男女不辨。
彭大先生道:“木先生之學,發人深省,可否請到堂上講道。”
那位木先生想了一想,就把茶杯放到一旁茶盤中,起身走往堂上。
陸九淵急忙起身,快步上前,搶在那位木先生的僕人之前,把茶盤端起,畢恭畢敬地跟在後面。